亚洲首富都要靠边站?印度婆罗门领袖的力量,到底有多惊人?
提及印度,常给人深奥难解之感,特别是那套等级秩序,延续数千年,至今仍左右着无数人的命运。二零二四年夏季,亚洲财富之巅穆克什·安巴尼为其幼子安南特操办婚典,动用数十亿美元,令世界各大通讯社纷纷报道。然而,此番盛事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并非花费之巨,而是当婆罗门阶层代表登台时,整个庆典氛围骤然转变。就连首富和总理都得低头,这股力量可不是开玩笑的。
穆克什·安巴尼出生于1957年,其家族原本是古吉拉特邦的普通商业世家,父亲迪鲁拜从经营纱线生意开始,逐步创立了信实集团,如今已成为印度经济的核心力量。穆克什·安巴尼继承父业后,将公司发展成为电信和石油领域的领军企业,个人财富超过千亿美元,长期位居亚洲富豪榜首。他的妻子妮塔·安巴尼出生于1963年,来自古吉拉特邦的中等收入家庭,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同时热衷于舞蹈活动。他们于1985年结为伉俪,育有三个子女。穆克什归属于吠舍种姓,即习俗中的商人群体,而妮塔则身为婆罗门,身份更为尊贵。这种不同种姓间的结合,往昔时几乎无从谈起,如今虽已较为普遍,却依然象征着社会的演进。
印度的社会等级体系划分为四个主要阶层:祭司阶层负责神学事务与知识传播,武士阶层执掌军事与行政管理,商贾阶层从事贸易活动,以及劳动者阶层承担体力劳动,另有被排斥在外的达利特群体。祭司阶层始终处于最高位置,拥有精神领域的统治权,整个社会体系都要服从他们的指导。这种社会身份从出生起就固定不变,个人的阶层由其父母的身份决定,无法更改。在历史上,不同等级之间的婚姻是被严格禁止的,轻微者会遭到谴责,严重者将面临整个家族的报复。如今法律上已经平等了,然而现实中的歧视却依然普遍存在。穆克什与妮塔结婚,因此获得了机会,得以进入婆罗门群体,不过他同时也必须遵守相关规范。
2024年7月,安南特同拉迪卡·莫钱特的联姻活动自12日延伸至月末,拉迪卡家族经营制药行业,身份属于上等阶层。这场婚典包含多个环节,初始于3月在贾姆纳格尔举行预热庆典,接着是6月于地中海巡游举办的派对,最后在7月于孟买完成核心仪式。整个活动开销惊人,所发请柬饰以金箔并镶嵌珠宝,迎亲车队选用劳斯莱斯,出席宾客囊括比尔·盖茨、贾斯汀·比伯等知名人士。众多印度高级官员和知名人士到场,包括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本人,场面十分隆重。然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时刻发生在13日的祈福典礼上,一位婆罗门精神领袖也出席了活动。
德瓦卡派有萨达南达·萨拉斯瓦蒂和尚卡拉查里亚担任领袖,乔蒂尔玛派则有阿维穆克特什瓦拉南德·萨拉斯瓦蒂和尚卡拉查里亚担任领袖。这四位都是印度教四大修道院的住持,他们遵循阿迪·尚卡拉查里亚的传承,负责管理宗教事务。在婚礼仪式中,身为婆罗门的妮塔应当先向对方行礼,穆克什则只能跟在后面,双手合十,低头表达敬意。莫迪原本属于吠舍阶层,因此无法进入前方区域,只能站在外围位置。这一事件充分表明,宗教权威在印度拥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地位。即便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富豪,或者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首长,在面对婆罗门领袖时,也必须表现出谦逊的态度,主动向后让步。
婆罗门领袖的作用不只体现在婚礼仪式上。阿迪·尚卡拉查里亚是八世纪时期的学者,他提出了非二元论的学说,整合了印度教的各个分支,设立了四个主要的修行机构,其影响非常广泛。如今,尚卡拉查里亚的后裔们承袭了他的事业,他们引导教徒,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这些人经常发表意见,反对阶级的混合或者改革措施,致力于保持传统的社会规范。当政者和企业家需要征得他们的许可,因为印度民众持此信仰,领导者的言论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比如在政治领域,他们会对某些方针表示赞同,从而左右选举结果。同样,商界人士在开展重大活动时,也需要祈求他们的护佑,以祈求顺利和吉祥。
纳伦德拉·莫迪的人生颇具看点。他1950年诞生于古吉拉特邦一个微薄的茶叶商贩之家,属于莫德·甘奇这一种姓,被官方归入边缘弱势群体,大致对应吠舍的底层。他自幼参与国民志愿服务组织,1987年投身人民党,逐步晋升为古吉拉特邦首席行政长官,2014年出任国家最高领导人,在2024年选举之后再度连任。他成功上位,改变了旧有格局,以往高位多由刹帝利或婆罗门把持。莫迪通过深入基层和宣扬民族主义获得权力,注重个人才干而非门第出身,不过种姓观念依然存在。他时常表示自己出身平凡,没有种姓背景,完全依靠民众拥护。这在印度堪称罕见,毕竟种姓身份对就业、求学、婚姻等各方面都有深刻影响。
种姓制度在当今印度依然根深蒂固。虽然1950年宪法从法律上废除了等级制度,为低种姓群体提供了配额,并保障了他们接受教育和从事工作的权利。然而,现实中的歧视现象并未完全消失。根据2021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大部分印度人仍然支持种姓内部的婚姻,82%的人认为低种姓没有受到不公平对待,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婆罗门虽然只占全国人口的5%,却牢牢掌控着教育和文化领域,高阶职位的比例远超其人口比例。刹帝利阶层主导着军事和政府机构,而吠舍和穆克什等人则在经济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首陀罗和达利特最惨,达利特占16%,常干脏活累活。
达利特的情况到2025年依然没有改善。人权观察指出,2025年印度依然存在普遍的暴力行为,达利特男性经常遭受攻击,女性也时常受到侵害。北方邦和比哈尔邦是这类事件的高发地区,当地警方往往对案件不予立案。达利特人居住在贫民窟中,缺乏清洁水源和教育资源。在就业方面,他们被迫从事清洁厕所、捡拾垃圾等工作,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这些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尽管政府实施了配额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高种姓群体常常抵制这一政策。根据新闻所述,达利特民众的维权活动多数遭遇武力平息,阶层跃升困难重重。虽然设有针对种姓歧视的律法,但实际定罪情形罕见。放眼全局,贫富差距显著,上层种姓掌握大量社会资源,下层种姓则深陷经济困境难以自拔。
婆罗门精英在政坛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他们虽不亲自参与政治,却举足轻重。莫迪当局推行印度教政策时,经常寻求他们的协助。这些领袖反对变革,指责其损害传统习俗。商界人士无论是创办公司还是举办婚事,都必须请他们祈福,以祈求商业顺利。穆克什的婚礼就是一个典型,他花费巨资邀请这些领袖,以此彰显身份地位,同时也凸显了种姓制度的层级差异。种姓之间的结合有所增加,比如穆克什和妮塔的结合,然而多数情况下是低种姓的女性与高种姓男性结合,高种姓女性嫁给低种姓男性的情况较为少见,社会虽然有所发展,但进步速度缓慢,在2024年的大选中,种姓问题将成为关键因素,各政党在争取选票时会借助种姓联盟的力量。
印度经济进步神速,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日本,不过种姓制度成为发展瓶颈。低种姓群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人力资源因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世界性机构指出,种姓差别对待妨碍了共同富裕。婆罗门阶层维护现有秩序,声称这是天经地义,然而反对者认为这种安排制造了更多不平等。阿迪·尚卡拉查里亚的教义原意是包容所有信仰,后来却变成强化婆罗门地位的工具。部分社会精英主张消除种姓隔阂,但大部分民众思想仍然保守。
穆克什财富丰厚且地位显赫,面对领袖依然毕恭毕敬,即便莫迪执政,也必须维持谦卑态度。这表明在印度,思想影响有时超越物质与权力。种姓制度并非陈旧观念,而是持续左右现实生活。达利特群体每日承受不公待遇,高种姓阶层则享有特殊待遇。社会进步需要过程,教育体系与法律框架亟待完善。然而婆罗门精英的影响力,不会轻易减弱。印度若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首先打破这种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