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正视印度崛起,专家警示十年内印度或成第二个中国
2023年,印度总理莫迪曾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我们很快就会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众所皆知,印度的野心一直挺大,甚至莫迪也曾豪言,等到2047年,也就是国家百年华诞时,印度会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这就让不少人在猜:印度会不会变成下个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似乎还给这个说法增添了几分信心,他们把印度2026财年的GDP预期提高到6.4%,远远超出全球平均的3%。
今年头三个月,印度的GDP直冲7.8%,算是过去五个季度里的高峰,数据一看挺亮眼,明显感觉印度追赶的步伐确实比之前快不少。
要是把印度简单当成“中国模式”的翻版,那就得错怪人家了……
印度的“头大身子小”困境
中国的崛起,完全是靠制造业一点一滴堆砌起来的,起初是搞一些低端加工,慢慢往高端制造和科技领域挺进。几十年来,通过铺设完整的产业链,打下了坚实的工业根基。
印度的情况跟我们可不一样,它走了不一样的路线。在高端服务行业上,印度确实挺突出,IT外包、软件开发、金融后台处理啥的都做得挺不错,班加罗尔甚至被称作“印度硅谷”。
印度的医药产业同样实力不俗,仿制药向出口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基本可以说,印度在脑力劳动这块表现得特别出色,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已经逐渐成型。
一旦把目光放到制造行业,你就会发现问题挺明显,印度的工业基础不扎实,产业链也不完整。虽然莫迪喊出了“印度制造”的旗号,还在努力吸引外资,不少跨国企业,比如富士康,把生产线搬到了印度。
可别忘了,这里面也藏着隐患,本土的工业基础不夯实,创新能力也有限。印度制造出来的东西,经常被吐槽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不太让人放心。
最能代表的例子莫过于印度自主研制的“光辉”战斗机,尽管它算得上是国家的骄傲,但外界一直怀疑它的性能达不到要求,产量也难以提升。
除了制造业的不足,许多人一提到印度,最先想到的就是“人口红利”,没错,印度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国,但仅靠人数可不行,质量才是真正的关键。
新中国刚开始迈步的时候,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推广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工人队伍,这才为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印度的教育体系比较参差不齐,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拿到文凭,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强,进入现代产业后很快就暴露出问题。虽然人数不少,但整体素质没跟上,劳动力很难真正变成有效的生产力。
实际上,社会制度的限制还挺严重。即使法律上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可是在生活中,它的影响还很深远。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分配不公平,很多人生下来就被钉在某个阶层,想要突破挺难的。
因此,虽然人口基数很大,要想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得靠教育、技能培训、医疗保障和社会公平这些基础工作来支撑。要不然,所谓的“人口红利”可能反倒变成了人口的沉重负担。
目前来看,印度虽然在发展轨道上稳步前行,但要想仿效中国式的崛起,仍旧有不少路要走。即便那些数字看着挺亮眼,要在短时间内模仿出“中国速度”,其实挺难的事儿。
决策模式的快与慢
一个国家的崛起,不光看经济数字,还得看它的“操作系统”——治理体制。中国和印度在这块的差别,特别明显。
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执行力。说到“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或者“Made in China”,这都不是空话。就拿高铁总里程来说,我国已经超过了4万公里。这样庞大的工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定,表现的可是国家治理效率的真实水平。
中国模式特别看重的是定了就干的精神。一旦政策一出台,马上就能落到实处,不会因为地方之间的角逐而耽搁。这种快节奏的效率,确保了经济一直保持在前进的轨道上。
印度采取的是民主制度,大家的声音倒不少,活力也挺足的,不过缺点也挺明显,政府和地方经常难以达成一致,一个项目能拖上好多年。
基础设施的不足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城市里堵车特严重,铁路系统也挺落后的,港口运转不够高效,电力供应还不太稳,这些毛病直接拉低了经济的表现。
印度其实也有不少优点,比如说,它的粮食生产足够自给,甚至还能出口,吃饭的问题基本不存在。再加上在地缘政治方面,还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这为它营造了一种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虽然中印之间存在一些竞争,但也存在合作的空间,两国都是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的成员。在2023-2024财年,双方贸易额达到了1184亿美元,首次实现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表明,除了竞争之外,双方其实还有挺多合作的空间。从整体来看,印度不太可能变成“第二个中国”,因为它的发展模式和中国完全不一样。
中国主要靠高效的治理和强劲的执行力撑起,而印度则是在各种声音中寻求平衡与妥协,将来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中国的复制品”,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首先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