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品牌变年轻,改包装搞联名,创新营销出新招
说到传统品牌啊,大家是不是下意识脑补出爸爸妈妈那辈子里才用的“老物件”,一靠近,自带复古滤镜,还有点怀旧情怀那种既视感,甚至忍不住心生一句,“这不就是老干部标配吗?”但最近几年,你有没有被那些熬了几十年老字号或经典大牌来了场眼花缭乱的“回春术”秀震撼到?欸,说来有趣,明明很多人嘴上嫌弃这些品牌“老气横秋”,内心却又莫名被拿捏得死死的,忍不住关注,每秒都怕自己错过惊喜,是不是有点“真香定律”那味?
可别小看这种画风突变,背后不是光靠情怀喊两嗓子就灵的,得一点点挖掘,说白了,是这些品牌也想要活成年轻人喜欢的样子,计划着“摘掉老帽子”,重打一盘“青春牌”。但问题来了:传统品牌到底怎么才能真正变年轻?是改个logo,换个包装设计,再加点联名就一夜返老还童,年轻用户就会心甘情愿买单?又或者,其实只是品牌表面换了妆,骨子里还是“十年如一日”的套路?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门道?今天咱们就一层一层扒一扒,传统品牌那些惊心动魄的“保鲜”大计。
得先从根上说,这些“老派玩家”为啥非得折腾自己去讨好年轻人?核心原因其实很现实——市场你不争人家就争,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审美逻辑、生活节奏,全变了,守着一亩三分地、靠老成持重当护身符,分分钟就成了时代洪流里的过路NPC。别不信,过去几年多少品牌风光不再,可新晋品牌一年冒出一堆,能打得都靠抢占年轻群体,比如新茶饮,新式咖啡,一不小心就抢了原有势力的风头。被抢市场那叫肉疼啊,不转型怎么保命?再说了,品牌这事儿,不进则退,顶多留下“爷青回”的梗,真要自己变成表情包里“爷爷的抠脚豪车”谁愿意?
问题可不是谁想换谁能换,说回来,这些所谓的“品牌年轻化”,难道就是简单套路一顿瞎操作?其实套路有,也就有个“换汤不换药”的名头。这事儿讲究全局思维,啥都要来点,光让产品好看远远不够,只有你亲身体验、参与进来、感觉到被品牌“宠上天”,这种年轻化才算“落地生花”。想想看,你会被纯粹的噱头吸引吗?不会。你想的是,“商家能不能跟我玩到一块?懂不懂我在想啥,用不用我喜欢的表达方式?”总不能,每个品牌设计都像是爸爸给你买衣服那种憋屈感,明明“用心良苦”却被全网吐槽“太土”。
再说产品创新,这才是传说中的一锤定音手段。品牌想讨好现在的年轻人,第一课必须上“功能+颜值”双修课。你不与时俱进,科技、环保、健康、便利、甚至一点点中二灵魂没人要管。现在谁还买那种不健康、死板一点都不潮流的货色?大批品牌都在揣摩年轻人的小心思,恨不能一夜之间把几十年来的老祖宗配方和手艺重新改头换面。健康饮食就是新风口,月饼不上点低糖、茶饮不加点什么“现萃科技”,分分钟没人搭理。你看那些小巧便携的电器、轻食类的欧包、能人脸识别的剃须刀……啥没在发展?品牌都内卷得起飞,就怕年轻人一句“土得掉渣”给判了死刑。
但,换包装可不是简单换“皮肤”。设计既要有自家特色,也得跟上年轻潮流。你看哪家品牌搞跨界联名的,哪个不是火出圈?前两天椰树椰汁跟瑞幸合作,那脑洞大开的风格,土得那么个性,偏偏被玩出了“国风潮”,这一波操作什么“视觉符号”,什么新潮简约,互相碰撞,直接让品牌印象翻新。曾经被嘲的包装,现在成了自拍打卡必备道具。年轻人也不傻,“美貌与趣味并存”的产品分分钟刷爆朋友圈,让品牌顺带多了好几分社交属性。在社交网络时代,不会自己刷存在感的品牌基本就等于自我淘汰。
当然,美术+爆改还差点意思。真要说年轻人和父母那代的差别,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自我表达强烈”,我想说啥、怎么玩你得听我的。所以,品牌得主动和消费者玩到一起,别总是一副“家长里短”,只管头顶规矩,不管你想法。社交媒体,是他们的主阵地。品牌跟着年轻人跑,小红书、抖音、B站这类地盘统统不能落下。广告宣传,千万别操着油腔滑调喊口号,那种老掉牙的“我们有百年历史,品质保证”,听一次烦一次。现在流行的是“短视频一刷,爆款一波”,“表情包营销,段子手玩梗”,让人能会心一笑还想点个赞。
火出圈的操作挺多,比如百雀羚的广告,复古风+现代幽默剧情一搅和,立刻激活祖传老字号的DNA,网友直接自动自发送多轮自来水;再比如老干妈,谁能想到有朝一日能和潮牌、国际大佬一起蹦迪,登上时装周?营销新玩法就是要新奇、敢玩,把品牌跟年轻人的文化符号串起来,让品牌变得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我的品牌”“我的生活方式”,咱买得开心,也愿意安利还有点“精神股东那味”。
不过光在网上嗨不够,年轻人重体验、讲参与感,讲究的是“我要玩起来”,不是被动等着你卖东西。从快闪店到主题店到那种能自己动手做、体验打卡的活动,现在的品牌都在试,每家都恨不得自家门店改造成社交圣地。谁更会搞事,谁就容易抓住注意力。你发现没有,如今很多品牌店像是咖啡馆、展览、甚至是社区活动中心——卖东西是顺带,重要的是让你体验生活的快乐。健康品牌线下搞检测、开营养课,边卖货边提供新鲜体验,这波属实不能小瞧。
跨界联名也是年轻化的秘密武器,一旦搭上亡命快车就不肯下来。国风+新酒水、花露水变鸡尾酒、茶叶和自热锅合作,谁都敢来点离经叛道。前几年“六神花露水鸡尾酒”那波“离谱炮”,不光一战成名,更是用“反差萌”把老品牌拉回流行榜,这种“脑洞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嗨”的新玩法,让品牌成功逆生长,网友集体“认亲”。
细聊下来,重塑品牌渠道,出新才是真的“猛”。年轻人去哪,品牌就得去哪,不能指望都来商场或老字号门店打卡。线上更全域布局,别以为天猫、京东站稳脚跟就万事大吉,抖音、小红书、直播卖货成了标配。线下也得加戏,体验店不是只卖货,得嵌入生活、打造打卡胜地。NIO House都快把社区体验打造成新物种了,聊车、喝咖啡、交朋友,比单纯推销量要有活力多了。渠道渗透下沉也有讲究,有些品牌眼光紧盯新兴消费市场,从三线小城市甚至县城开始布局,年轻消费力潜力谁能估计?
讲真,实现品牌年轻化还得内功强大,也就是企业文化和团队结构得跟得上节奏。团队有没有年轻人,可不是夸张一说,是真的会影响“新鲜节奏”。你发现没,现在很多品牌直接引进新媒体达人、年轻设计师,市场、产品、设计通通换新血,老一辈经验和后浪创新并肩作战,兼顾传承与突破。与此同时,企业结构也要更灵活,扁平、敏捷,不搞那种“一道关卡十个领导批”,热点一个星期没人拍板能气死营销部。有些公司塑造“允许试错”的创新氛围,就算有点天马行空,也愿意尝试一把,出格点儿说不定还能碰到大热款。
再放眼大数据时代,用户需求变化太快,比心态还捉摸不定。品牌要常态化通过社群、大数据看用户怎么变,怎么买,什么时候花钱,买完会干啥。这一套用户洞察和快速跟进,才算与年轻人共振,哪怕一波热点过了,随时再点燃第二波。
做年轻化,说白了,就是守住好底牌,把握历史和品质,让信任感不崩,然后用力玩创新,让品牌和年轻人打成一片,真正意义上“我有故事、我也会整活”。不过别幻想所有品牌都能一夜逆袭、焕发青春,归根到底还得持续琢磨、不断折腾,有些品牌改改壳还是那个老味道,有的品牌则能搞出新物种、带上新标签。圈内很多传说证明,不敢折腾才是真正风险所在。
聊到最后,不禁让人想问,年轻化路上,品牌与用户的距离还有多少?消费主力不断更迭,情绪价值成最大刚需,传统品牌如何在情怀和创新之间找到那个最稳妥的“平衡点”?谁又能成为下一个出圈爆款?欢迎大家畅聊,你心里觉得哪家传统品牌是“逆生长”的典范,哪家的年轻化你不买账?留言区一起来盘点!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