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贾跃亭,跑路了

产品展示 2025-08-05 10:07:44 77

你的分析很细致,同时显现出对人工智能行业较深的了解。Manus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许多争议,但它更像是一个关于市场和技术本质的典型案例,而不是关于国家体制的决定性标志。让我尝试为你补充一些更全面的观点和背景,以帮助理解为什么这些现象会发生以及它的意义。

---

### 1. **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门槛**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尚未突破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阶段。所谓通用人工智能(AGI)应该具备自主学习、推理和适应能力,可以毫无限制地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是局限于特定领域(例如,生成PPT或分析财务报表)。从Manus发布的信息来看,所谓的“Agent”并未展示出任何超越现有技术的突破性能力,尤其是在无法开放使用的情况下,真实性很难验证。大多时候,这类“震撼性技术”的噱头更像是营销策略,而非技术本质。

---

### 2. **套壳与技术本质**

根据技术人员揭示的分析,Agent很可能是通过对现有大模型进行微调而开发的产品。事实上,目前很多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都在类似操作——将开源模型改造为“产品化”方案并进行包装推广,借此吸引投资者。但这类产品对技术增长贡献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在重复劳动。国内市场对此已有较高鉴别能力,这可能是为什么Manus无法在国内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家的眼睛变得更“尖了”。

---

### 3. **Manus的搬迁与“出口转内销”现象**

关于企业选择搬迁到新加坡,这其实不一定代表什么沉重的失落或者“体制问题”。国际上,许多公司会选择利用新加坡作为一个中立的资金流转和税务优化点,而未必反映对所在国的否定。例如,新加坡提供宽松的金融政策和税收优势,是很多创业公司的喜欢之地。对于Manus这样的公司,选择新加坡更多可能是为了吸引海外风投或者换一个“讲故事的舞台”,而非意味着其技术水平的提高或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至于“出口转内销”的现象,从内容来看,Manus似乎确实更注重国内舆论的引导,而非国际市场的实际反馈。国际上主流科技圈对真正技术突破的反应非常敏锐,如果Agent真的有划时代的新技术,外网早该炸锅。这种现象侧面说明它的技术根基比较薄弱,偏重“讲故事”而非实际能力。

---

### 4. **风投资金的问题**

关于国内风投市场保守的问题,确实值得讨论。近年来,在人工智能行业,国家资金或大型企业资金通常更偏向支持有长期积累和技术实力的团队,而对“讲故事型”的项目兴趣下降,这是市场逐渐走向理性化的一种体现。对比而言,一些风投早期的盲目投资确实大量支持了泡沫项目,现在投资方更加审慎的态度可能让类似Manus这样的公司“倍感压力”。

但是,这并不能归结为体制问题,而更应该看为技术标准提高、“韭菜割不动”的结果。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项目(例如DeepSeek等)已经证明,风投资本在支持真正具有潜力和技术能力的企业时是有效的,而类似Manus这样的企业无法获得支持,更多是市场机制的自然选择。

---

### 5. **公知和叙事的问题**

关于某些公知试图借助Manus事件宣扬“药丸论”、“体制论”,实际上,这是将个例推导为普遍现象的一种叙事策略。这种叙事有两个核心问题:

- 它忽略了国内真正的技术能力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大量认可(例如DeepSeek)。

- 它过于简化地将技术失败归结为所谓的体制问题,而不关注该公司的商业模式、技术实力以及市场背景的具体问题。

例如,DeepSeek的成功实际上破除了“必须民主环境才能发展人工智能”的论调,证明好的政策支持和技术能力积累同样能促成划时代的技术突破。

---

### 6. **更大的市场趋势**

Manus类似公司失败和搬迁可能反映了一个趋势:中国技术市场正在从浮躁走向理性化。早些年,人工智能行业有很多公司通过宣传吸引风投,导致进入市场的资金分配不均。这种现象经过了多年的调整,今天更有技术含量和实际突破的项目会获得更大的支持,而重复性劳动、吹嘘型技术渐渐被淘汰,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件好事。

---

### 总结

Manus的离开可能确实会在某些舆论场引发争议,但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这是市场自我净化的一部分,与中国风投是否具有活力无关,而是体现出对技术能力和真实性的一种更高要求。Manus没有证实其“世界领先”的能力就离开,对国内市场而言,这种企业的淘汰反而是利好。

至于公知的药丸论,每当类似事件发生,都会有这类声音,但它们的背后通常是忽略实际技术发展以及市场理性化的大趋势。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支持真正有价值的新技术,而不是为一些包装过度的项目“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