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基金巨亏后成功翻盘,实战方法助力亏损者逆转,掌握技巧成关键
最近后台收到的私信,“班味”越来越重了。
聊的不是职场家长里短,而是账户里绿油油的数字,以及随之而来的低气压。
有朋友说,现在每天最怕的两个时刻,一是闹钟响,二是下午三点后习惯性打开基金App。
前者是物理上的惊醒,后者是精神上的休克。
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感觉。
投资这事,一旦进入亏损状态,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而是一场对自己人性的残酷内测。
它会无情地撕开你精心伪装的“长期主义”面纱,暴露出那个在下跌30%时就想拔腿跑路的真实自我。
今天不打算给什么“解套秘籍”,因为市场上没有这种东西。
我想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亏损发生时,我们到底在亏什么?
以及,如何给自己做一次彻底的“财务和心理的CT扫描”。
大部分人算亏损,只会算一笔账:金钱账。
比如十万本金,现在市值七万,浮亏三万,亏损30%。
这个数字冰冷、直接,也是一切焦虑的源头。
但实际上,任何一笔投资的亏损,都应该同时在三个账本上记账。
只看第一个,你永远找不到病根。
第一个账本:金钱账。
这是最表层的账。
它的特点是“非线性”。
什么意思?
一个-50%的亏损,需要一个+100%的涨幅才能回本。
这个简单的数学题,在情绪上头的时候很容易被忽略。
很多人在-20%的时候觉得还能扛,-30%的时候开始怀疑人生,-50%的时候就干脆躺平,嘴里念叨着“总会涨回来的”。
他们没算过这笔账背后对应的难度系数。
市场从3000点涨到3600点,是20%的涨幅;但要从3000点涨到6000点,那需要的能量和环境是完全不同的。
回本之路,从来都比亏损之路要崎岖得多。
看后视镜,我们总能发现,那些在市场底部区域割肉的人,往往不是被-50%这个数字吓跑的,而是被“回本需要+100%”这个隐藏任务的难度给劝退的。
他们算明白了这笔金钱账,然后选择了放弃。
第二个账本:情绪账。
这是最致命的账。
金钱上的亏损,本质上只是数字。
但情绪上的亏损,会实实在在地消耗你的“精神带宽”。
每天上班摸鱼看盘,看到反弹就窃喜,看到跳水就心悸。
晚上睡不着,复盘今天的走势,琢磨明天要不要补仓。
跟家人说话的语气都变得不耐烦。
这种“情绪内耗”,才是交易最大的成本。
我有个朋友,2021年高点重仓了某个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后来一路坐电梯下来。
他说,亏钱倒也认了,最难受的是“被套住”的感觉。
每天的心情被一个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基金经理)左右,感觉自己像是被绑架了。
这种失控感,让他的“情绪账户”迅速破产。
最后,他在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清仓了,他说卖掉的瞬间,感觉天都亮了。
虽然金钱账上亏了近六位数,但情绪账上,他觉得自己赚翻了。
这个账本的支出,会直接导致你在金钱账本上做出错误的决策。
比如,为了尽快“解套”,开始追涨杀跌,用短线逻辑去操作一个长线配置,结果越陷越深。
或者,因为厌恶亏损,在市场出现明确反转信号时,因为害怕“涨一点又跌回去”而迟迟不敢加仓,错过了最佳的填坑时机。
可以说,90%的投资悲剧,都源于情绪账本的透支。
第三个账本:机会成本账。
这是最理性,也最扎心的账。
它计算的是:在你被套牢的这段时间里,如果当初你把这笔钱投向别处,会是什么结果?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过去两年,把20万投在某个持续下跌的赛道基金上,亏损了40%,账户里还剩12万。
这两年里,你不仅亏了8万(金钱账),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情绪账),你还损失了什么?
你损失了把这20万投在年化3%的无风险资产上所能获得的约1.2万元收益。
你还损失了,如果把这笔钱用在其他地方,比如带家人去一次旅行、给自己报个提升课程,所能换来的确定性幸福。
算这笔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更痛苦,而是为了校准你的“风险认知”。
很多人买偏股基金,潜意识里是拿它和银行理财比收益,却不愿正视它背后对应的风险。
机会成本账会告诉你:你的“无为”和“硬扛”,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而这个选择,是有成本的。
它会逼着你思考一个问题:我为这只基金付出的机会成本,真的值得吗?
它未来的预期收益,能否覆盖我的金钱损失、情绪耗损和机会成本损失?
捋到这儿,事儿就清楚了。
面对亏损,大部分人手忙脚乱,是因为他们只盯着“金钱账”,所有的操作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如何快速回本。
但真正应该做的,是先给自己做一次“三账联审”,看看到底是哪个账本出了大问题。
如果只是“金钱账”暂时不好看,但基金本身逻辑没问题,你的情绪也很稳定,并且这笔钱短期内用不到,那硬扛或者定投摊薄,都是可选项。
你的主要任务是管住手,别瞎操作。
如果你的“情绪账”已经严重赤字,每天心神不宁,影响工作生活,那当务之急是“止损”,但止的不是金钱的损,是情绪的损。
可以考虑减掉一部分仓位,哪怕是亏损的,先把仓位降到你晚上能睡着觉的水平。
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毁掉现在的生活。
把一部分资金换成流动性好的货币基金或短债,给自己一个“财务安全垫”,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机会成本账”算下来,让你觉得“货不对板”,你发现自己持有的基金长期跑输同类,甚至跑不赢基准指数,那说明你当初的选择可能就是错的。
这时候就别再谈什么“沉没成本”了,果断换仓,寻找新的、值博率更高的方向,才是正解。
承认错误,是投资里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
我写完上面这些,自己也在反思。
我们总想找一个“最优解”,但市场里只有“适应解”。
你的性格、你的资金属性、你对风险的真实承受度,共同决定了你的“适应解”是什么。
这个解,别人给不了你,只能靠你自己,通过一次次真实的盈亏,一笔笔地去算清这三本账,最终找到。
投资是场修行,修的不是预测市场的神通,而是认识自己的平常心。共勉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