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中国回应了,订单直接归零,加税100%,加拿大高层要访华道歉
外长要来,总理也要来,口气一下子软了。几个月前还跟着美国起哄的加拿大,突然开始排队求访华,姿态低得出奇。
问一句,骨头去哪儿了?很简单,疼了。订单清零,关税加倍,一套连环拳打下来,疼到心口。
追根溯源,从2024年就埋下了雷。加拿大学着美国的路数,给中国的电动车、电子元件、钢材加高关税,说是保护市场和产业安全,其实是给华盛顿递投名状。
新政府上来,劲头更猛,加税清单越拉越长,调门越来越高。我看,他们以为抱紧美国的大腿,就能万事大吉。
问题来了,他们忘了自己吃什么饭。加拿大是资源加农业出口的典型,地广人稀,产得多,自己消化不了。菜籽油、豌豆、龙虾、雪蟹,年年盼着中国的订单养活大批农民和渔民。
中国没有急着回击。先给时间,给台阶,讲理。可当善意被当成软弱,局面就变了。
第一步,直击命门。今年3月8日,中国把加拿大的菜籽油、豌豆、水产品关税直接翻倍。同样的货,一下子比别人家贵出一截,价格优势没了。
紧接着是第二步,刀口更深。8月12日,中国将加拿大的油菜籽出口认定为倾销,要求相关企业缴纳高额保证金。这不是让你卖贵这么简单,而是你的游戏规则得改。
效果呢,立竿见影。加拿大的出口链条绷到发抖,买家找不到,库存堆山,价格往下掉。萨斯喀彻温省的农场主看着满仓的油菜籽直犯愁,地方政府的电话被打爆。
中国这边一点不慌。采购团队转身就去全球找货源。很快,和澳大利亚、俄罗斯、一些南美国家谈妥了替代供应。信息很清楚,地球离了谁都转,中国市场离了加拿大一样热闹。
加拿大急了,第一反应还是找美国老大哥。他们想要的是关税豁免,或开点市场,帮忙消化库存。算盘打得挺响。
迎来的却是另一记闷棍。华盛顿传出消息,考虑对加拿大的软木木材和乳制品加更多关税。这不是雪上加霜,这是趁火打劫。
盟友这两个字,被现实撕得稀碎。美国用实际行动提醒他们,所谓“美国优先”,是句真话。做小弟,得有当炮灰的准备。
外部靠不住,内部也捅了马蜂窝。出口受阻,企业亏损,农产品滞销,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压力一股脑砸到渥太华。农业大省的省长直接开炮,要求赶紧修复对华关系,不然大家饭碗都保不住。
有的地方等不及了,自组代表团悄悄来中国找路子。民间声音不断,别再当美国的马前卒,得走符合自己利益的路。
总理卡尼背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本想维持强硬人设,可现实不答应。架不住民怨,扛不住票仓,他只能转向。
于是就有了如今的场面。在联合国大会的场合,加拿大高层主动释放求和信号,急切地想安排访华,想通过外交给国内火山口降温。
中国这边很淡定。我们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中国的大门是敞开的,合作可以谈,但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句话一点不虚,核心就摆在这儿。
要谈行不行?可以。但不能想着打一针止痛接着作。如果只是暂时缓一口气,回头继续玩小动作,这种访问没有任何意义。
想谈,就得拿诚意。第一步是反思错误的对华政策,第二步是停止那些伤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言行。不能一边吃着中国的饭,一边还想砸中国的锅。
你可能要问,中国这次怎么拿捏节奏的?很简单,打点到位,留足空间。先让市场说话,再用规则校准。对外部供应说,替代随时可上;对加拿大说,门不关,但规矩得立。
再看此前那股“秀存在感”的硬气。跟着美国船进南海,刷一圈就当刷副本。科技围堵也跟,贸易加税也跟。跟到最后,砸的是自家饭碗。
经济是算术题,不是口号题。你把最大买家推开,价格掉,库存涨,现金流断,农民先顶不住,企业随后扛不住,政府最后兜不住。这条链子,掰指头都能数清。
华盛顿的那一刀,更像一记警钟。靠别人施舍,赌的是别人心情,碰上“美国优先”,就只能认命。加拿大这次是真见识了。
我注意到,加拿大内部已经开始换口径。有人强调独立外交,有人呼吁务实路线,还有人催促快点把访华日程敲定。信号全出来了。
中国市场照旧,货轮照开,谈判照谈。买家不缺,供应不断,逻辑也很直白。谁尊重规则,谁就有机会。谁拿政治冒险当业绩,市场就会给出价格。
这一次,加拿大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又不得不倒车。访华不是难事,难在态度。把话说到这儿,他们急切地想要安排访华。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