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灵魂拷问:十年光阴,中国在造航母,我们却在原地刨坑
讲个有点魔幻的真事儿。
去年年底,咱们那两架神神秘秘的第六代战斗机一不小心露了个脸,你猜第一个坐不住的是谁?
不是天天盯着咱们的美国,反而是隔壁印度。
他们家媒体《国民先驱报》直接发了篇“长恨歌”,字里行间那叫一个酸楚,翻译过来就一句话:我们还在为神仙住哪儿吵架,中国已经快摸到发达国家的门槛了。
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像小时候大院里的场景?
你家孩子捧回了奥数金牌,他家孩子还在跟人掰扯谁的弹珠比较“正统”。
这已经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了,这简直是跑错了赛道。
你把时间往前倒腾个二三十年,回到九十年代,那会儿中印两国啥样?
都穷,都土,GDP总量也差不离,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那时候咱们看印度,宝莱坞的歌舞片真热闹;印度看咱们,估计也就自行车王国那么个印象。
谁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把日子过好。
可谁能想到,这二十多年过去,一个已经开始捣鼓“无人航母”和商业航天,另一个还在为一条修了十几年的公路剪彩而举国欢庆。
就说那个被外媒起了个“无人航母”外号的076型两栖攻击舰吧,电磁弹射器一上舰,全世界海军的教科书都得重写。
这玩意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咱们的无人机作战体系,直接从陆地搬到了远洋。
人家还在PPT上画概念,我们已经开始海试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还在用算盘,人家连量子计算机的雏形都搞出来了。
这十年,咱们这边是怎么个玩法?
“中国制造2025”听着像个口号,但底下是无数个工程师通宵达旦画出的图纸,是无数个工人拧到手起茧的螺丝。
从高铁到新能源汽车,从C919大飞机到覆盖戈壁的光伏板,这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当初西方和印度媒体看衰的时候,咱们也没空跟他们打嘴炮,就是埋头干。
结果,比亚迪的车现在停在慕尼黑街头,德国人排队买;咱们的高铁,已经成了外国元首来华访问的“打卡项目”。
中国GDP奔着19万亿美元去的时候,印度还在4万亿的门槛上纠结。
反观印度,这十年他们在忙活啥?
他们的议会里,最激烈的辩论,往往不是关于如何发展高科技,如何改善基础设施,而是关于某个宗教的地位,某个种姓的特权。
一场政治秀的热度,远远高过一个能惠及千万人的基建项目。
这就叫“精神内耗”,整个国家的力量,都在这种无意义的左右互搏里被消磨掉了。
他们也搞“印度制造”,那只咆哮的狮子logo倒是挺唬人,可光吼有啥用?
土地私有制导致征地比登天还难,一条高速公路修了十几年是常态;种姓制度这个千年老“bug”,让大量底层年轻人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怎么支撑起现代工业?
嘴上喊着“人口红利”,可几亿年轻人要是没技能没文化,那就不是红利,是等着吃饭的嘴,是随时可能爆炸的社会压力锅。
尤其是印度女性,劳动参与率低到令人发指的一成多,相当于一个国家自废了一半的武功。
最讽刺的是什么?
是印度不缺聪明人。
硅谷里,印度裔CEO一大把,华尔街上,印度裔高管也不少。
但这些个人精英的成功,跟国家整体的拉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说明啥?
说明他们的土壤有问题,留不住人才,也无法让智慧的种子在本土开花结果。
所以你看,印度媒体那声哀嚎,其实是种清醒。
他们终于发现,当你在纠结于过去的是非对错时,你的邻居已经把未来的路都铺好了。
这不是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这是选择的问题。
一个民族,是选择抬头仰望星空,还是选择低头检视脚下的历史尘埃,决定了它最终能抵达的高度。
未来的剧本会怎么写?
没人知道。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时代不会停下来,等任何人想明白。
印度这头大象如果还想翩翩起舞,恐怕得先从那些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争论里跳出来,干点实事儿。
不然,这差距,只会大到让人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