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一个志愿军战斗组长带两个新兵搜山,碰到100多个英国兵准备逃跑,3分钟后63个俘虏跟着他回营地

意昂体育介绍 2025-10-09 09:11:41 87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1951年4月,志愿军清点战俘时发现63个英国兵没人认领,两个小战士偷偷说这些都是刘光子一个人抓的。

那会儿朝鲜半岛打得天昏地暗,雪马里这地方山高林密,英国人的格洛斯特营被志愿军团团包围。

这支英军历史悠久,战功卓著,有着“皇家陆军”的荣誉称号,帽子上前后都戴着徽章。

刘光子当时就是个战斗组长,带着两个新兵在山沟里搜索溃敌。

突然看见远处有股英军在逃,还拖着火炮。

一个人对付一百多个英国兵,这事放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可刘光子偏就有那股虎劲。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1

1951年4月22日晚上,志愿军第五次战役打响了。

这次不是小打小闹,中朝两军在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全线出击,投入兵力超过100万,是整个抗美援朝期间规模最大的一场仗。

志愿军63军187师的任务很明确,渡过临津江,攻击英军第29旅。这支旅是英国人派到朝鲜的王牌部队。

这支部队里最牛的是"皇家格洛斯特营",有着辉煌的战史。1801年在埃及打仗的时候,这个营被敌人前后夹击,结果硬是背靠背作战,前后开火,最后反败为胜。

英国王室一高兴,特批这个营的士兵可以在军帽前后都戴徽章,所以叫"双徽营"。

可这次他们碰到的是志愿军。

4月24日拂晓,187师开始围攻雪马里。雪马里在临津江南岸4公里,地势高,能看到好几条重要公路,是个战略要地。

英军在这儿部署了格洛斯特营,配了炮兵连、坦克连,加起来1000多人,火炮42门,后面还有两个榴炮营支援。

英国人算盘打得好,这地方易守难攻,志愿军要啃这个硬骨头得掉不少牙。

但志愿军有自己的打法,正面攻击的同时,多路迂回穿插,专门切断敌人退路。

187师的561团就承担了这个任务,他们要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到敌人侧后,堵住格洛斯特营的逃路。

刘光子就在561团2连当战斗组长。

这个内蒙古小伙子1948年参军,个子不高,话不多,但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一直想立功,可前几次战斗都没摊到好机会。

这次不一样了,团里下了死命令,每个战斗组平均要抓3个俘虏。

02

4月24日下午,战斗打得正激烈。

志愿军560团从正面攻击,561团从侧后包抄,双方形成钳形攻势。英军格洛斯特营虽然装备精良,但架不住志愿军的勇猛。

到了傍晚,格洛斯特营的防线开始松动。

美军司令李奇微坐不住了,立马派第三师前来解围。可惜距离太远,等美军赶到,战局已定。

格洛斯特营开始分散突围,有的往东跑,有的往西逃,整个雪马里地区乱成一锅粥。

561团接到命令,化整为零,以战斗组为单位追击溃敌。

刘光子接到任务,带着两个新兵组成战斗小组,负责搜索沙器幕山梁一带的残敌。

这两个新兵一个叫小王,一个叫小李,都是刚入朝不久,没什么实战经验。刘光子一边走一边给他们交代注意事项。

他拍拍手里的PPS-43冲锋枪,又指了指腰间挂着的反坦克手雷。

这种手雷是志愿军的利器,在普通手榴弹上捆了炸药,专门对付坦克的,威力特别大。

就是这几样不起眼的装备,即将在战场上书写一段传奇。

三个人沿着山梁小心前进,山下传来零星的枪声,看来还有不少溃敌在乱窜。

03

下午6点多,太阳快落山了。

刘光子带着两个新兵在山梁上搜索了半天,别说俘虏,连个英国兵的影子都没见着。

小王有点着急,“组长,咱们这是白跑了?”

“别急,肯定有。”刘光子眯着眼看远方。

就在这时,山下传来说话声。刘光子赶紧示意两人趴下,仔细一听,是英语。

顺着声音看过去,山坳里有一块大石头,石头前面坐着8个英国兵,正在那儿喘粗气,看样子是刚跑到这里的。

“组长,就8个人,咱们上吧?”小李摩拳擦掌。

刘光子摆摆手,“先别急,我下去看看情况。”

他把冲锋枪交给小王,“你们在这儿掩护,我去抓几个活的。”

刘光子猫着腰从山梁溜下来,钻进草丛慢慢接近。

越走越不对劲,那块大石头比他想象的大得多,后面好像还藏着人。

刘光子正犹豫要不要再靠近点,突然听到一个英国兵大声喊了句什么。

紧接着,大石头后面哗啦啦站起来一大片人,黑压压的全是英国兵。

好家伙,这哪是8个人,少说也有一百多号!

刘光子当时就明白了,自己这是一头撞进了英军的窝。

这些英国兵也吓了一跳,没想到这荒山野岭的突然冒出个志愿军。

双方就这么大眼瞪小眼,场面一度有些凝滞。

04

100多个英国兵端着枪围着刘光子一个人,刘光子手里就一把冲锋枪。

按常理说,这时候应该举手投降,或者趁乱逃跑。

可刘光子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既然已经被发现了,不如豁出去试试。

他大喊一声:“缴枪不杀!”

这是他战前学的几句英语,发音虽然不标准,但意思英国兵能听懂。

英国兵被这一嗓子震住了,谁见过俘虏比抓俘虏的还横?

有几个英国兵举枪要射击,刘光子眼疾手快,从腰间掏出反坦克手雷,一把拉开保险。

这下英国兵彻底慌了神。

他们知道这种手雷的威力,能炸坏坦克,何况是人?这么密集的人群,一颗手雷下去得炸死一大片。

“别动!别开火!”英军中的一个军官大声喊道。

刘光子心里也直发怵,手雷保险已经拉开了,几秒钟后就得爆炸。

就在手雷即将爆炸的瞬间,刘光子用力往英军人群中一扔,自己顺势滚下山坡。

轰!

一声巨响,硝烟四起。

反坦克手雷的威力确实大,当场炸倒了十几个英国兵。

一颗土制手雷吓懵王牌军,这就是志愿军的智慧和胆气。

剩下的英国兵被炸蒙了,哪见过这么玩命的打法?

刘光子趁着硝烟弥漫,端起冲锋枪就是一阵扫射,同时用尽力气大声呼喊,营造出大部队已经包围上来的假象。

声音在山谷里回荡,听起来真像有千军万马。

英国兵本来就被包围战打得心惊胆战,现在又被炸又被打,哪还有斗志?

一个接一个举起了手。

05

英军中的一名军官从尸体堆里爬出来,看看四周,再看看远处山梁上时不时响起的枪声,以为真的被志愿军大部队包围了。

他只好大声命令,让所有人停止抵抗,全体投降。

剩下的英国兵纷纷放下武器,举起双手。

刘光子从硝烟中冲出来,端着冲锋枪对准俘虏,示意他们排好队。

英国兵乖乖照做,一个个排成长队。

这时候刘光子才数清楚,除了死伤的,剩下63个都投降了。

一个人震住63个英国佬,这事说出去都像是神话。

可事实就摆在那儿,63个大活人乖乖站成一排,等着被押走。

小王和小李从山上跑下来,看到这一幕都傻眼了。

“组长,这...这都是你抓的?”

“别废话了,赶紧押回去。”刘光子装作很淡定,其实心里也直打鼓。

就这样,三个志愿军押着63个英军俘虏往回走。

路上有英国兵想逃跑,刘光子毫不客气,直接开枪,当场撂倒几个。

剩下的英国兵彻底老实了,谁也不敢再生歪心思。

半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又有几个英国兵想趁乱逃跑,刘光子掏出另一颗手雷扔过去,又炸倒一片。

真是一物降一物,王牌部队碰到了更硬的茬子。

06

天黑了,刘光子他们押着俘虏回到了营地。

营地里正在清点战果,各个战斗组都在报告抓到多少俘虏。

刘光子把63个英国兵交给看押俘虏的同志,自己没吭声就走了。

他这人比较内向,不爱张扬,觉得完成任务就行了,没必要到处宣传。

可问题来了,部队清点俘虏时发现账对不上。

总共抓了200多个俘虏,各个战斗组报上来的数字加起来,少了63个。

“这63个俘虏是谁抓的?”团长问。

没人回答。

“奇怪了,63个大活人,总不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负责清点俘虏的干事挨个问战斗组长,都说不是自己抓的。

最后问到刘光子这个组,小王和小李对视一眼,小声地进行了汇报。

“什么?刘光子一个人抓了63个?”团长不敢相信。

“是的,我们亲眼看见的。”小李点头。

团长把刘光子叫来,“刘光子,听说这63个俘虏是你一个人抓的?”

刘光子有点不好意思,“报告团长,是的。”

“一个人抓63个英国兵?你给我好好讲讲!”

刘光子把经过简单说了一遍,团长听得目瞪口呆。

63个活俘虏摆那儿,不信都得信,这场战斗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消息很快传开了,整个63军都知道了刘光子的壮举。

师长、军长都要见见这个传奇战士。

07

1951年底,志愿军司令部做出决定,授予刘光子“孤胆英雄”称号,记一等功。

这个称号在志愿军里是很少见的,一般都是有特别突出贡献的才能获得。

1952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委员会也授予刘光子“十级战士勋章”,金日成主席亲自接见了他。

金日成握着刘光子的手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让朝鲜人民永远难忘。

同年,刘光子作为志愿军英雄代表回国汇报,毛主席、周总理都接见了他。

毛主席拉着刘光子的手说:“你们是最可爱的人,祖国人民为你们骄傲。”

周总理还特别赠送给刘光子一支半自动步枪,表彰他的英勇行为。

1953年,刘光子作为英雄代表,应邀参加了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他的事迹在国际上广为流传,受到了各国青年的钦佩。

一个中国农民的胆识与智慧,让世界都为之赞叹,这就是志愿军的硬气。

那把在雪马里战斗中立功的PPS-43冲锋枪,后来被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至今还在那儿展览。

08

朝鲜战争结束后,刘光子跟着部队回到祖国。

1958年,刘光子复员了,回到家乡内蒙古临河。

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战斗英雄肯定会留在部队当干部,或者安排到什么重要岗位。

可刘光子选择回乡当农民。

组织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就是个普通农民出身,还是回家种地吧。”

回乡后,刘光子先后担任过乡武装部部长、党委副书记、旗人大副主任。

50多年来,他从没因为自己是英雄,向组织提过任何特殊要求。

家里困难的时候,有人劝他去找领导,刘光子摆摆手:“别人能过,我也能过。”

他一直保持着当兵时的习惯,那个在朝鲜战场上用过的大瓷碗,一直舍不得扔。

睡觉还是喜欢睡硬板床,说弹簧床睡不习惯。

有一次儿子想托关系换工作,刘光子知道后,拿着笤帚追着儿子打了两条街。

“英雄的儿子也得凭本事吃饭,别给老子丢脸!”

打英国兵的时候不怕死,教育儿子的时候不怕丢面子,这就是老一辈的家风。

1997年3月,刘光子因病去世,享年76岁。

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来送行,花圈摆了半里地。

大家都说,刘光子一辈子就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朝鲜战场上立了大功,二是回乡后当了好农民。

1999年,刘光子的英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选入《抗美援朝精彩战例》。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与智慧的生动注脚。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抗美援朝精彩战例》、中国军事博物馆官方资料、《百度百科·刘光子词条》、《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报道,本文依据史料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