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套娃操作曝光,助学款多次转账,受助学生信息遭滥用
谁能想到啊,捐款这事儿也能玩出花来
本来以为,自己点过的那个“捐助”按钮,背后是送温暖、送希望的故事,没想到是场“天衣无缝”的基金会套娃大戏
说到“浙江传爱公益基金会”这口碑曾经响当当的组织,最近彻底栽了个大跟头
一笔金额不小的300万助学捐款,原本明面上是把钱送给需要援助的学生
结果呢,这钱在“传爱”、“传善”、“传心”、“传爱二号”这些名字听着差点认错的机构里转了几圈,越看越像是复制粘贴出来的兄弟姐妹
瞎绕一通,最终又落回了一家自己人开的咨询公司
有种圈钱“从群众中来,到自家去”的既视感
你说这变魔术变得,连钱的屁股都追不上
这波操作,真不是一时兴起
沿着账本翻下来,明明白白能看到2022年一直折腾到2024年,真是两年时间不带歇气的
有人要问了:怎么会没人发现?
其实细算起来,所谓的“慈善奖得主”苏维锋,当初拿奖的时候挺风光,谁曾想他连受助学生的信息都敢直接拿来做募捐材料,悄咪咪就挂到网上
最离谱的是家长刷短视频看到自己孩子居然成了“求助海报”的主角
一问客服,客服回了个“系统默认模板”,随后二话不说给家长拉黑
这操作,用“无情”两个字可能还不够贴切
这钱到底去了哪?
问客服,对方飞快丢过来一张excel表,抬头盖着“已拨付”
点开才发现,钱没进学校,收款账户又换成了另一家“传字辈”的基金会
听着挺正经,实际上就是“左手倒右手”,就差和每家都打个招呼“你来我往咱不寒碜”
看着账本上的“公益咨询服务费”高达200万,收款方是“杭州传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法人、监事、财务负责人这些头衔换来换去全是一批人
一句话,左边给右边打合同,右边给左边盖章,发票上把名字多改仨字,又能转出一笔钱
说是一种“洗钱”,可能夸张,但这熟练程度,都能去小区楼下搞个“神秘洗衣店”
与众不同的是,咱小时候一块钱能吃仨包子,现在300万做公益却只剩下“PPT里的慈善”
本来以为这世道温暖一点,其实社会现实不讲情义
这年头,监管也不是摆设啊
民政部去年专门出台新规,要求基金会之间的关联交易必须公之于众
但看起来,文件落地就跟扔纸飞机似的,飞着飞着掉沟里去了
为啥?
因为非公募基金会没资格直接募捐,必须先挂靠在有募捐权的伙伴名下
这挂靠说白了就是把账混在一起,左手拉右手,还能查清谁是谁?
关键是同一波人还互相交叉任职
审计报告自己写,监督也自己当,谁会给自己找不自在?
这样一来,所谓的“白纸黑字”,最多就是给媒体写作素材,管不了啥实际问题
直到风声鹤唳,媒体一曝光,浙江省慈善总会才算动了真格,赶紧启动专项调查要求交明细
可“传爱基金会”那边给的回复,倒是很会打太极
连夜补齐一份“项目进展”,PPT做得花里胡哨,唬人一套一套
但说到钱花哪了,只有一句话:属于“商业机密”,恭喜你,成功被忽悠
有网友直接开喷:商业机密你个头,慈善啥时候改名叫做“做生意”?
明明是送温暖救急,结果变成老板们“税收避风港”,看得人心里拔凉拔凉
过去许多人看到公益就热血沸腾,点按钮毫不犹豫,想着哪怕只多让一个孩子吃顿好饭也值了
现在呢——孩子们书包没见着半根线,捐款人先被当成提款机刷了个透
但任何骗局都消耗成本,这事儿最伤的不是钱被转了几个弯
最可怕的是,把公众的信任当成廉价燃料,一把火烧得连灰都不剩
有一说一,人一旦觉得善举不安全,以后还哪儿来的捐款?
就说这几家机构吧,看着名字热心,实则是一场“家族联营”
你来我往,钱在基金会旗下绕圈圈,好像每一笔都有合法台阶,仔细琢磨不过一个“关联交易”的戏精表演
有家长感慨,社交平台都有默认“模板”用来募捐,孩子自己的故事不过成了炒作素材
有些孩子名字、经历被随意上传,家长刷短视频看自家娃变成卖点,哪还有安全感?
问多一句,客服干脆把人拉黑,沟通全靠运气,不如买彩票
很魔幻的是,“已拨付资金”截图全凭基金会自己说,账目混在一起,民政和审计部门都被人玩儿转了
媒体一曝光就查,说明监管不是一直睡觉的
但实际调查,光让交明细,钱去哪了,怎么花,永远有一层雾
捐款者面对PPT花样进展报告,换来的理由只剩“商业秘密”
有道是“善款不透明,谁还敢掏?”
更妙的是,法律空档让这些基金会有了腾挪的空间
挂靠弄混,交叉任职,审计自家人写报告,似乎谁都很难钉死违法证据
说是公益,实际是混账本、赚咨询费、洗牌操作,一步步用“流程合法”掩盖真相
但等翻烂了账本,挑明了猫腻,孩子们为何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帮助?
对社会来说,慈善本就是信任工程
如果平台成了“灰色地带”,老板变着花样洗钱、避税、顺手还拿来包装形象,那些普通人到底应该怎么办?
谁愿意自己热血沸腾捐出去血汗钱,结果被人拿去做办公楼租赁、PPT美化?
想象一下,这么多钱,要真是透明发放,学校食堂都能加菜几个月,孩子们每人添个书包都不亏
现实偏偏不是那么理想
说到底,这场基金会暴雷,其实折射出咱们当前 charity 行业的一大痛点——缺乏强有力的透明监管
只靠社交网络曝一曝、媒体查一查是不够的
得有一套真正能穿透关联交易的审计举措,逐项公示资金流向,否则每年“公益暴雷”都能有新花样
一份“商业秘密”就能搪塞一整拨捐款人的疑问,试问,这信任还能撑多久?
有网友调侃:“下次直接把钱送去学校食堂,学生起码能落个实惠,别再相信高大上的PPT”
听起来像个段子,其实就是大实话
你我都怕被当韭菜割,说到底就是缺乏底层的安全感
若慈善成了老板避税的工具,谁还会觉得“爱心”值得信赖?
长远来看,行业就得正本清源,捐款必须有明确的流程、公开透明的数据,切断左手右手自家人之间的“合约生意”
否则,再多公益奖、再好看的PPT,不解决根本问题,早晚还会有下一次暴雷,还会有下一波人心凉半截
眼下,浙江省慈善总会虽已启动调查
但要让大家重拾信任,不是靠一份调查报告或者几页彩色PPT能完成的
基层要有行动,监管要有实锤,制度要能堵住漏洞,才能保住真正的“公益初心”
毕竟,能打动人心的是那些收到帮助的学生,和那些本该温暖的故事,而不是帐目里的戏法
捐款这事,信任是第一步
怎么让大家重新敢点“捐助”按钮,才是留给整个行业的长考题
——你怎么看这波基金会“套娃”操作?
下回你还愿意为陌生人捐款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