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重大失误!全面废弃汉字引发民族加剧分化,现已无法逆转
如今在韩国街头难觅汉字踪影,而几个世纪前,朝鲜半岛的官员和书生们,却是挥毫写汉字如喝水一样轻松?五百年翻天覆地,一场关于“我们用什么字”的大变革,从课本、祠堂、到普通百姓的饭桌,牵动着整个朝韩社会的思想神经。有人说丢掉汉字是独立自主的标志,也有人惋惜传统文化从纸上消失。为何汉字,会在朝韩半岛上演“从红遍大街小巷到黯然退场”的大戏?谁在背后推波助澜,又有怎样令人跌破眼镜的后果?
一边是代代相传的汉字,一边是为民造福的韩文。双方早年你中有我、唇齿相依,后来却兵戎相见,简直像一场家庭分家的大戏。有人高喊“去汉化”,取而代之的韩文成了新宠;另一边,老一辈举着泛黄家谱,怀念那些端正有力的汉字。废除汉字,究竟是民族觉醒的亮剑,还是文化遗产的挥霍?更让人疑惑的是,废掉之后,生活真的变得更顺畅了吗?故事可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先别急着下定论,回头扒拉扒拉历史——往前翻几百年,朝鲜半岛自古就和中原交流频繁,咱们的儒家学说、典章制度,全是搭着汉字这趟顺风车过去的。无论是王公贵族的家书,还是寺庙里的石碑,都能见到汉字身影。普通百姓呢?大部分不识字,韩文刚出现时,士大夫还嗤之以鼻,说这是“妇女、下人用的”。不过历史跟开盲盒一样,不知道下一步是啥。后来,国家为普及教育,大力提倡韩文,连街上的路牌也大换新颜。一时间,年轻人觉得方便,年长者叹息“文化根基被掘”。街头巷尾,茶馆酒肆,都有人为这场文字风波争得脸红脖子粗。
表面上一切平静下来,大家日常用韩文沟通无碍。潜流在下面的麻烦却越来越大。学者们研究古籍时,遇上一堆看不懂的汉字文献,得专门学汉字才能搞懂自家祖宗写的话。修复祖先遗迹,也要临时请来中国专家帮忙。一些人反对:“废除汉字不过是形式主义!文化脉络被截断,将来子孙看自家历史都跟看天书一样。”支持者反击:“别夸大其词,语言发展靠与时俱进。汉字那么难,加重孩子学习压力,咱们要轻装上阵。”看起来像“科技与狠活”,实则各说各的理,都不肯让步。
以为风波平息?别着急,舞台正中央突然发生大反转。到了数字时代,信息交流爆炸式增长,汉字无法全部替代的弊端一下子暴露无遗。韩国社会近日讨论,一个词十几种同音,只差一个字,意思天壤之别。婚礼请帖、官场公文竟因用字歧义出现乌龙,一个叫“正熙”的新人,亲戚都不知道贺礼该填哪个“熙”。于是有声音又回来呼吁:“是不是该找回点汉字优势?”还有高校教授公开建言,建议在教育和科技领域,恢复汉汉混用。不仅仅是韩国,朝鲜那边甚至因为古文难解、史料无人读懂,出现了“专家断层”。每次文物修复、古籍整理都要“求人”,着实有点尴尬。
经过“重拾汉字”热议,事情貌似有所缓和,舆论场却悄悄起了新的波澜。年轻一代成长于纯韩文环境,沟通早已习惯,汉字对他们来说等于是外语,回来学也学不动。部分保守派担心,一旦汉字再度回归,会不会让民族文化再次“被侵蚀”?同音词的烦恼虽然存在,但科技发展让信息误区不断被填补,大家用手机输入法一查,误会也能及时纠正。问题是,社会分歧却越来越大——追求现代化的看不上怀旧,忠于传统的打心里排斥新潮。双方就像一道多年的老门缝,缝越掰越大,似乎谁都不愿回头。
有人说,朝韩废汉字是主动拥抱本民族文化,甩掉“历史包袱”,敢想敢做。但你要问我,这种“斩断历史”的操作到底值不值,我却有点替他们捏把汗。说出来可能让主张“纯化”的人不高兴:汉字一走,文化传承断档,读祖宗话都得靠翻译,学问还怎么厚积薄发?有人拍桌子说没关系,咱们再创新更伟大的文化。可问题是,几十年过去,塑造新根基没那么简单,反而文化认同像羊肉串断了签,串不起来,既难向现代老外讲清楚自己历史,也难和中国、日本等邻居讲亲情。每次遇到个别同音异义的现象,大家还得回头找汉字帮忙“补台”,这不还是绕了一圈原路返回?纯化派拍手叫好,说我们书写方便了,其实是把文化宝藏埋进地里,哪天想挖出来,怕是铁锹都找不着。
如果说废掉汉字是朝韩民族自信的表现,那为什么每逢传统节日、文物修复、古籍注释,总还是要向汉字“求助”?敢问主张纯化的朋友们,难道现代化非得用断根、切割历史当代价?而坚持汉字的粉丝们,是不是太过执着于往昔的辉煌,忽略了时代在变、技术能补短板?大家怎么看:汉字在朝韩半岛,是应该彻底尘封在历史书里,还是该适当回归,让桥梁重新搭建?说说你支持哪一派?你觉得孩子们学会汉字会不会更累,还是读懂祖先文化才不孤单?欢迎留言憋个大招,让我们的讨论比“韩汉之争”更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