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甘斯克还属于乌克兰吗?一场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

新闻动态 2025-08-23 18:59:05 76

历史渊源从沙俄到乌克兰的变迁

卢甘斯克的历史脉络深深嵌入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史。1740年哥萨克社区的出现标志着这片草原开始走向定居化,而179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建立的铸铁厂,则奠定了其工业基因。作为苏联时期的工业重镇,卢甘斯克机车厂的轰鸣声见证了大量俄罗斯移民的涌入,俄语成为街头主导语言,伏罗希洛夫等苏联元帅的故乡荣耀更强化了其亲俄底色。

1991年苏联解体时,卢甘斯克作为行政划归乌克兰的州,表面归属已定,但文化认同的裂痕早已埋下。当地360万人口中俄语使用率超过90%,这种语言与文化的错位,为2014年的冲突埋下伏笔。

2014年转折点公投闹剧与武装对抗

乌克兰广场革命引发的政治地震,成为压垮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的下台,触发了卢甘斯克政府大楼被占领的连锁反应。5月11日号称96.2%支持率的独立公投,虽被基辅和国际社会视为非法,却真实反映了部分民众的离心倾向。

随后的八年低强度战争彻底改变了地区面貌。乌克兰政府军的反恐行动与亲俄武装的抵抗,将城市变成废墟。联合国数据显示,冲突造成至少1.4万人死亡,150万人流离失所。顿巴斯地区的幼儿园墙上弹孔密布,工厂残骸间杂草丛生,这些具象化的创伤成为地缘博弈最残酷的注脚。

2022年剧变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

2月21日俄罗斯承认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独立,三天后全面军事行动展开。9月所谓入俄公投以98.42%的支持率收场,10月4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完成法律程序。这种既成事实策略,与2014年克里米亚模式如出一辙。

但战场态势与法律宣称形成微妙反差。即便俄方宣布完全控制,利西昌斯克等地的拉锯战仍在持续。乌克兰通过海马斯火箭炮等西方武器,保持着对部分边境地区的袭扰能力。这种名义归属与实际控制的背离,构成当代领土争议的典型样本。

国际社会的立场博弈

联合国大会第ES-11/4号决议以143票反对俄罗斯的吞并企图,仅有5国支持莫斯科。这种悬殊票差背后,是国际法体系对武力改变领土的天然排斥。但现实政治更为复杂——叙利亚、朝鲜等国的承认,使得卢甘斯克陷入部分国际人格的灰色地带。

西方制裁与俄罗斯的反制形成经济铁幕,卢甘斯克的工业设备因技术封锁逐渐老化,居民需绕道俄罗斯才能获得国际邮件。这种非对称消耗战下,普通民众成为最大受害者,2023年当地人均GDP已跌至乌克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未来走向冻结冲突的可能性

泽连斯基政府近期释放的谈判信号,暗示基辅可能接受事实分离的现实。但《明斯克协议》的失败经验表明,缺乏大国共识的停火注定脆弱。莫斯科要求乌克兰宪法承认顿巴斯特殊地位,而基辅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这种根本立场的对立,使卢甘斯克问题成为长期的地缘政治溃疡。

历史学者奥列克西·哈拉布佐夫指出当语言成为武器,工厂变成战壕,归属问题就超越了法律文本,成为身份认同的生存之争。卢甘斯克的命运,终将由钢铁与鲜血的较量,以及更宏大的欧亚地缘重组所决定。

#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