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谋略碾压!首次提议必须接,那是最优解
美国那些花了几十年建起来的防空网,现在看起来有点像个笑话。
他们往里面扔了可能超过一万亿美金。
结果呢,一种新导弹就让这堆东西差不多报废了。
这种导弹用的燃料是航空煤油。
每吨大概八千块。
有时候你真觉得,钱是不是都白花了。
飞天二号划破天空的那个瞬间,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
煤油和过氧化氢的组合听起来很普通,但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
技术竞赛或许还能看到对手的背影,谋略层面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那个关于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提议,表面上是维护战略稳定的建议。
实际上这是一道无解的选择题。
放弃意味着自冷战建立的防御神话破灭,坚持则面临更直接的威胁。
第三代高超音速武器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运行逻辑。
组合动力,变推力加速,变攻角自主飞行,这些术语背后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现有防御系统都成了摆设。
美国不是没有察觉。
年初推出的金穹计划预算高达1750亿美元,四层防御体系覆盖从天基到末端。
计划很宏伟,目标很明确,拦截任何来自任何地方的导弹。
问题在于防御永远在追赶攻击。
不对,应该说防御永远在追赶颠覆性的攻击。
第三代技术最致命的是解决了成本问题。
以前发射一枚射程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燃料和相关成本就要四万三。
现在直接降到一万三以下。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像制造普通导弹一样量产无法拦截的武器。
发动机造价也下来了。
第二代需要耐受三千度高温的燃烧室,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的冷却通道。
第三代通过动力模块混合搭配,成本大幅降低,甚至能像无人机一样返回基地重复使用。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游戏,防守方不断加固城墙,进攻方却学会了飞行。
当成本不再是限制,数量不再是问题,任何拦截构想都显得苍白。
历史总是提供相似的剧本。
马奇诺防线的教训就在那里,精心构筑的工事被绕道而行。
现在的第三代高超音速武器就是现代版的阿登森林,找到了防御体系最脆弱的那环。
东大的提议是个典型的战略样本。
没有武力威胁,只是展示能力然后抛出选择。
美国继续推进防御系统,东大顺势部署新武器,那天价投资立刻贬值。
美国放弃,军事威信受损。
这步棋的精妙在于无论怎么选,结果都已经注定。
技术代差面前,资金投入可能瞬间失去意义。
防御方还在纠结盾的厚度,进攻方的矛已经进化到全新形态。
第一次提议往往是最温和的选项。
拒绝之后,棋局的性质就变了。
所以最好在第一次提议时就明白,这已经是权衡后对所有人最有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