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盟友扎堆访华,美方在内外交困下不得不松口,称愿和中国各退一步

新闻动态 2025-10-27 06:14:56 196

2025年10月中旬,国际外交舞台出现罕见一幕:就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同时,法国、瑞典和加拿大等美国传统盟友的高级官员却排队抵达北京。

这场外交“倒戈”并非偶然,而是中国通过精准反制掌握主动权、美国盟友体系出现裂痕以及美国自身政策遭受反噬的必然结果。 从稀土管制到船舶港务费对抗,中美博弈已进入新阶段,而美国的亲密盟友正用脚投票,纷纷寻求与东方保持合作而非对抗。

10月14日成为中美博弈的新分水岭。 这一天,中美双方措施同步生效: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新规,美国则推进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限制。 同时,中美相互对对方船舶征收港务费,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

中国商务部在10月9日发布的两份公告尤为关键。 第57号公告将稀土管制范围从7种扩大至12种,新增的5种稀土主要买家涵盖韩、日、美、德、加等国。 第61号公告则对境外稀土物项设立严格门槛,规定外国出口产品若含中国稀土价值比例达0.1%及以上需经中国批准。

稀土这步棋直接击中美方软肋。 从F-35战机引擎到精确制导武器,从5G基站到电动汽车,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维生素”不可或缺。

中国掌控全球70%以上的稀土供应,而美国军工巨头如波音、雷神、洛克希德·马丁等长期依赖中国稀土供应。 新规还堵住了第三方转口的漏洞,确保任何源头在中国的稀土制品都受到监管。

就在中美对抗升级的敏感时刻,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于10月15日至16日访华,举行中法战略对话。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的选择具有特殊象征意义。 法国一直追求战略自主,不愿完全依附美国的对华政策,此次访华旨在推进中法在航空航天、核能等传统领域合作,同时开拓绿色经济新赛道。

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紧随其后,于10月16日至1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瑞典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此次访华恰逢两国建交75周年。 瑞典在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等领域与中国市场高度互补,此次对话重点聚焦新能源技术合作。

更引人注目的是加拿大外长阿南德的访华行程。 这是她今年5月上任后首次访华,标志着中加关系的重要转折。 加拿大此前追随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却遭中方反制,加拿大对华油菜籽出口同比暴跌76%,农业出口遭受重创。 阿南德此次带着农业代表团访华,明确希望重启对华禽肉、谷物和海产品出口。

这些国家的“向东看”举动,反映了美国盟友体系的深刻裂痕。 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不仅针对中国,也无差别地针对传统盟友。 美国突然对加拿大产品全线加征35%关税,让加拿大寒心。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特朗普威胁把西班牙“踢出北约”的当天,推动议会全票通过了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的议案。

欧洲国家面临的安全依赖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安全上,它们长期依赖美国保护;经济上,与中国的联系却日益紧密。 这种两难处境使欧洲国家迫切寻求战略自主,避免在中美之间被迫选边站。 法国总统马克龙倡导的“戴高乐主义2.0”正是这种战略自主的体现。

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加征100%关税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表示“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不一定要发生”,并强调“中美关系已大幅缓和”。 这一态度转变背后是美国承受的多重压力。

美国的供应链脆弱问题突显。 其军工和高科技产业高度依赖稀土等关键矿产,中国的管制措施使美国战略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 金融市场也出现剧烈反应,美国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五”,标普500指数暴跌5.8%,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014点。

社会层面,随着手机、家电等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家庭年均生活成本将增加2300美元。 这些压力迫使特朗普政府调整策略,从最初强硬姿态转变为释放谈判信号。

中方的反制措施不仅精准而且制度化。 除了稀土管制,中国还将多家美资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对美国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 这些措施形成覆盖资源、贸易和技术领域的综合反制体系,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战略优势。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种地位使中国能够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反制效果。 与美国的单边霸凌相比,中国在坚决反制的同时,也积极展现开放姿态:延长部分国家免签期限、恢复与欧盟的议会交流等,向世界传递合作共赢的信号。

美国盟友的离心倾向在行动中表露无遗。 加拿大外长阿南德明确表示,改善对华关系是“主权国家的自主选择”,一切行动都“以加拿大民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的访华行程旨在深化中法经贸与能源合作,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特别是在航空领域的合作。

瑞典在中美科技竞争中拒绝选边站,多次为中美磋商会谈提供场所。 这种中立务实的态度代表了许多国家的共同心声:不愿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10月中旬的这场外交风暴勾勒出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 中美博弈已从传统关税战升级为资源、技术、规则的立体博弈,而美国的霸权捆绑正在逐步失效。加拿大作为美国近邻,法瑞作为北约重要成员,却纷纷选择与中国对话合作,这直接说明单边主义和阵营化思维在多极化时代已难以为继。

美国财长贝森特曾宣称美方有飞机发动机、化学品等筹码,还将IPO市场视为杠杆。 但现实是,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掌控所有产业链。 国际格局中不会有绝对的阵营,只有务实的利益平衡。

当中美站在贸易战的决战关头,美国三大重要盟友派高层访华,虽然是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但客观上也是对中国国际地位和合作诚意的一种认可。 对于一心想要构筑对华包围圈的特朗普政府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美国将盟友“工具化”和“耗材化”,与中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对比正在重塑国际关系的走向。 当特朗普仍在挥舞关税大棒时,其最亲密的盟友已用行动投票,飞往北京的不仅是几位外交官,更是对新时代的认可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