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阿边境停火延长:多哈谈判开启,难民遣返与贸易协议如何重塑关系?

新闻动态 2025-10-27 04:35:09 160

巴阿停火延长:伊斯兰堡改弦更张,边境政策与多哈渠道的博弈

赫瓦贾·阿西夫在X上丢下狠话:“不会再有抗议信或和平呼吁;不会再有任何代表团前往喀布尔。无论恐怖主义的根源在哪里,它都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语气已变,路数也变。

临时停火没有就此打住。《黎明报》援引高级外交消息人士称,巴阿停火“已延长,高层会谈预计周六在多哈开启”。地点选在卡塔尔,不在查曼或托尔坎,意味着双方愿借第三方场域降温,但不愿恢复老套路的“旗会+照会”。

为何转弯?阿西夫摊出了账本:自2021年以来,外交部长四赴喀布尔,国防部长和军情首脑各两次,特别代表与外交部长共十次出行,联合协调委员会在喀布尔开了八次会;同时,恐袭事件累计10347起,殉职3844人。访问密集,安全不减,这就是军政系统的“证据链”。

边境线火力也在变。10月11日晚起的冲突后,巴方对坎大哈与喀布尔实施“精确打击”,再以48小时停火控节奏。这套组合拳——有限军事打击+短停火+多哈谈判——意在逼对方给出可核查的安全承诺,而非口头保证。

政策层面,伊斯兰堡把“人”“货”“通道”三件事捆在一起。其“非法外籍人员遣返方案”(IFRP)自2023年启动,当前语境更硬:“所有在巴基斯坦领土上的阿富汗人都必须返回家园。”实际执行上,持PoR卡与未登记者待遇不同,但政治信号清晰:难民议题将被纳入安全交易。

贸易是杠杆。2010年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过境贸易协定》(APTTA)续签迟缓,互通清单、第三国货物监管、车队保险与电子封签等细节卡着边界。口岸一旦封停,从卡拉奇港到托尔坎的冷链就断,水果、药品先受伤。这类“非军事压力”在多哈谈判前后更显分量。

阿西夫还点名“喀方与印度保持密切联系”。这是老议题的新提法。印度在喀布尔派有技术团队维持场地与援助渠道,塔利班寻求多边对冲是常态;但在巴基斯坦叙事里,这构成安全疑点,也会进入谈判筹码表。

外部项目亦受牵引。跨境电力工程CASA-1000已推进多年,线路穿越阿富汗东部,一旦边境摩擦升级,施工与运维风险增大。对伊斯兰堡来说,能源输入与安全控边并行,任何一项失稳都会放大国内压力。

多哈为何重要?塔利班政治办事处在当地,美塔协议曾在此敲定。巴方把会谈放到多哈,是把“第三方见证+可记录文字”作为最低保障。军方宣传系统(ISPR)未详述清单,但从“不会再有代表团去喀布尔”的表态看,伊斯兰堡希望把对话从“人情往来”转为“条款管理”。

下一步看三件事:一是边境安全技术化,是否能就跨境袭击的溯源、通报时限、热追的边界限度达成书面协议;二是贸易口岸的开放节奏与合规要求,APTTA是否能在电子封签与第三国货物监管上达成折中;三是难民政策的节拍与人道例外,伊斯兰堡如何与UNHCR、UNAMA协调缓冲。

停火延长不等于信任恢复。地缘里有句老话:路要通,账要清。读者所在地区,边境管理与贸易安全如何“两条腿走路”?欢迎以本地案例补充这场博弈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