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窗口临近,中国楼市优化外资购房政策
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几乎已成定局的关键节点,中国楼市抛出了一则牵动市场神经的政策调整。9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通知》打破了境外购房者延续十余年的"付款死循环",不仅为外资流入国内房地产市场打开了新通道,更释放出适应新形势、助力楼市稳健发展的重要信号。
此次政策优化的核心,在于两大突破性调整,直接破解了过去外资购房的核心障碍。一方面,政策取消了资本项目收入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这意味着境外资金的用途不再局限于个人居住,还可覆盖办公用房、员工宿舍等经营性房产,甚至支持基于企业发展策略的商业地产投资。这一变化对盘活国内存量商业地产意义重大,尤其是在部分城市商业写字楼、产业园区存在空置压力的背景下,外资的介入有望为这类资产注入新活力。
另一方面,政策创新了结汇支付流程,实现了"先上车后补票"的便利化操作。过去,境外购房者需先拿到房产备案证明才能到银行办理外汇结汇,而内地开发商却要求先收到首付款才肯办理备案,两者形成的"死循环"让不少外资购房需求望而却步。如今,境外个人在满足购房资格的前提下,凭购房合同或协议就能先行办理结汇支付,后续再补交备案证明,流程梗阻的打通大幅降低了外资入市的时间成本和操作门槛。
从政策出台的背景来看,这既是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的主动适配,也是对全球流动性调整的前瞻应对。过去,限制外资购房的核心诉求是防范资金过度涌入推高房价;而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止跌回稳的压力,通过制度创新引入外资"活水",成为补充市场资金来源、释放潜在需求的重要尝试。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在即,美元流动性大概率向外溢出,此时优化外资购房政策,相当于为承接这部分可能外流的资本创造了条件,若能有效对接,将成为内外环境共振下的一次精准布局。
不过,市场也需理性看待政策的实际影响,避免过度乐观或悲观。首先,政策并未突破境外购房的资格底线,无论是境外个人还是企业,仍需严格遵守房地产主管部门及地方的限购、限贷等规定,一线城市的购房资质审核、社保缴纳要求等门槛依然存在,这意味着外资入市仍将处于"有序可控"的框架内。其次,资本的逐利属性决定了外资是否入场,关键取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中长期投资价值。若外资认可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房产的保值能力,或看好商业地产的租赁回报前景,才可能形成实质性流入;反之,若对市场走势存在疑虑,政策便利化也难以撬动大规模资金。
从市场影响的侧重点来看,此次政策的利好将集中在特定领域和城市。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房产,尤其是大平层、商业别墅等高端住宅,以及区位优越、配套成熟的商业地产项目,有望成为外资关注的焦点。这类资产往往具备更强的稀缺性和抗风险能力,与外资追求稳健回报的需求更为匹配,可能率先感受到需求端的边际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带来的活力更多是"补充性"的,房地产市场要实现全面复苏,核心仍需依赖内需的回暖。政策打开了外资入市的口子,但真正决定楼市走向的,还是国内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购房信心的恢复,以及整体经济基本面的向好。只有当内需市场逐步激活,叠加外资的适度参与,形成"内外合力",房地产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企稳回升。
总的来说,此次外汇管理政策的调整,是中国楼市在复杂内外环境下的一次积极探索。它既为市场注入了新的可能性,也传递出政策层面"因势而变、精准施策"的思路。后续市场的反应,将取决于外资对中国楼市价值的判断,更取决于国内经济复苏与内需提振的实际进度。在美联储降息的窗口期内,这场"外资与楼市"的互动,或将成为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向的重要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