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谈判陷僵局:2025年中美欧博弈再升级,各国政策博弈成关键突破口

新闻动态 2025-09-18 05:58:17 140

2025年9月,布鲁塞尔、华盛顿、北京三地同时忙起来:欧盟复审对华电动车关税,美国再敲打对俄“绕路贸易”,中国对欧猪肉反倾销调查推进。几条线缠在一起,节奏越拖越紧。

先看欧盟。2024年11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长期关税,BYD约17.4%,吉利约19.9%,上汽约37.6%,其他企业也有附加税。之后欧委会说可以谈,但关税先落地。意思很直接:先按住,再慢慢聊。

简单说,这一步是试探,也是下注。欧盟车企怕被挤,政界又要稳物价、稳就业,只能两头拉扯。结果就是边谈边收税,留条回旋路,但把成本先丢给进口商和消费者。

接着看美国。2024年5月,美国把中国电动车关税提到100%,光伏、芯片设备也加码。台面上很硬;但2023年10月和2024年春,美国参众两院都有跨党派议员团到北京、上海沟通。嘴上是竞争,脚下是走动。

这套节奏说明什么?一手高墙,一手沟通,先把安全线拉高,再看能不能划出交易区。因为这个,美国更希望欧盟在前面探路,自己在后面挑档位,进可攻,退可守。

俄罗斯这条线更直接。2024年6月,欧盟第14轮对俄措施把多家境外企业列入清单,其中有中国公司,理由是帮着俄方绕制裁。美国一直催这件事,目标是卡住俄军用物资的缝隙。

我的看法是,欧盟动手很谨慎,名单不大,措辞留缝。再说,欧企和中企在东欧、中东有合作,真要一刀切,反噬很快就到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布鲁塞尔每次都拖到最后一刻才拍板。

中国的回手不慢。2024年6月17日,商务部启动对原产于欧盟的猪肉及副产品反倾销调查,时长一年。与此同时,也对烈酒、化工等欧方关心的品类释放“可以谈”的信号。

这招的意思也很明白:针对性强,又不扩大面。谁在前面喊得凶,就盯谁的要害行业点灯。因为这个,欧洲农业游说力量立刻紧张,相关国家部长第一时间向欧委会施压,要“把谈判坐实”。

再看德国。2023年德国经济萎缩0.3%,制造业PMI长期在50下方。2023年11月宪法法院裁定预算安排违规,造成2024年预算缺口,地方项目被迫调整。企业投资外流增多,去美国、去东欧、去东南亚的案例明显。

我的判断是,德国现在最在意的是产业链的稳定感。如果对华关税换不来订单回流,只换来成本上升,那柏林对高关税的耐心会很短。同样道理,汽车行业的声音不会小。

法国的问题更多在政治。如果把2024年6月至7月的提前议会选举加上今年的高赤字压力,你就能理解巴黎的顾虑:政策推进难、街头抗议不时出现、欧盟财政规则又盯着赤字线。对外动作因此更受内政牵引。

这会影响对华怎么下手。法国会强调“公平”,但也会盯住本国就业盘子。于是我们看到,一边支持欧盟关税框架,一边又推动同中国在航空、奢侈品、绿色转型上找合作空间。

中东的火也在烧,但别把传言当新闻。多哈的停火谈判时紧时松,卡塔尔继续当居间人。西班牙从2023年10月起就暂停向以色列发放新的军售许可,2024年5月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多次在布鲁塞尔推动讨论限制性措施,但欧盟层面并未形成统一对以制裁决定。

这件事的外溢很实际。欧洲内部在对以态度上拉扯,团结度被削弱。因为这个,华盛顿要欧盟在对华问题上“更整齐”,难度就更大。再说,能源与难民议题一起来,欧洲更倾向于把火往外面压小。

把这些放一起看,美欧在对华上确实有分歧:美国希望打得更早更狠,欧盟更看重成本与后路。同样,中国的做法是“点到为止的硬”,配合“可谈的软”,让对方很难找到合围的共识。

接下来看三条线怎么接。第一,欧盟对华电动车关税是否调整;第二,欧盟是否继续把更多中国企业纳入对俄措施;第三,中欧市场准入谈判能否开出清单。每一条都连着选票、就业和通胀。

我在布鲁塞尔欧委会大楼的走廊里看到,工作人员推着装满案卷的小推车,电梯门开合,纸张边角露出“关税复审”的标签。电梯到一层,门外是等着采访的几位车企代表。谁会先在这栋楼里迈出那一步,把话说到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