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德军成片冻死在莫斯科时,为何不烧树木取暖?苏联人做法很绝
希特勒曾狂妄宣称三个月就能踏平苏联,却在莫斯科城下被活活“耗死”!
强大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成片冻毙,面对漫山遍野的森林,他们为何却不敢生火取暖?
这并非天真,而是每一点火光都意味着瞬间的毁灭!从泥泞中挣扎,到装备失效,再到被“焦土政策”和“冰木头”逼入绝境,希特勒的“不败神话”,最终被自己和苏联的残酷策略活活耗尽。
都说希特勒在莫斯科城下是被“冬天将军”冻死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更残酷的真相是,他是被自己亲手导演的一场巨大灾难活活耗死的。
1941年,德军那套“闪电战”的打法,在欧洲大陆上简直是神挡杀神。从波兰到法国,哪个不是几个星期就乖乖投降?这给了希特勒一种错觉,他觉得苏联也不过是座泥足巨人,一脚就能踹倒。
德军的推进速度确实吓人,初期打得顺风顺水,抓的俘虏动不动就几十万。可他们越往东走,就越觉得不对劲。苏联这地方,邪门得很。
那年秋天的雨水,来得特别早,也特别大。苏联著名的“泥泞季”提前登场,整个东欧平原变成了一锅熬不烂的烂泥粥。
德国人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一下子就懵了。那些设计精密的坦克、卡车,全陷在泥里动弹不得。轮
等他们好不容易从泥潭里挣扎出来,踉踉跄跄地推到莫斯科城下,冬天的第一片雪花就飘下来了。
德军打到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的时候,确实是打出了一个史诗级的大胜仗。两个巨大的包围圈,把六十多万苏军一口吞下。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都罕见的围歼战,莫斯科的门户洞开,全世界都觉得苏联这回死定了。
也正是在这里,德国人第一次感觉到了钻心的疼。
德国的工程师,造东西精细是精细,可也带着一股子娇气。他们的三号、四号坦克,指挥系统、通讯设备确实先进,但履带太窄。这在欧洲的公路上跑跑还行,一到苏联的雪地和泥地里,就抓不住地,成了个没牙的老虎。
更要命的是,他们坦克上的那门小炮,对着苏联新出厂的T-34坦克,打上去跟挠痒痒似的。
T-34,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工业怪物。它长得傻大黑粗,里面连个正经无线电都没有,车组之间联络全靠吼和踹。可它就是好用,皮糙肉厚。
它那身倾斜的装甲,就像个滑梯,德国坦克的炮弹打上去,“当”的一声就滑走了,根本打不穿。它
当德国士兵亲眼看着自己最信赖的反坦克炮,对着冲过来的T-34开火,结果炮弹像石头子一样被弹开时,那种从心底里涌上来的绝望无法形容。
步兵的遭遇也一样。德国兵手里的Kar98k步枪,打得准,是把好枪。MP40冲锋枪,做工精良。可他们在莫斯科城外的村庄里,经常被一种可怕的噪音压得头都抬不起来。
那是苏联的“波波沙”,PPSh-41冲锋枪。在几十米的巷战距离里,打得再准也没用。人家一扣扳机,一片弹雨就过来了。
如果说武器上的失算,还只是让德军吃了大亏。那斯大林接下来的一道命令,就等于是把德军推进了一个战略黑洞。
这道命令就是著名的“焦土政策”,这不是简单的撤退,这是一种近乎疯狂的“自残”。所有军队和平民,在撤离前,必须烧掉、毁掉一切带不走的东西。
房子要烧成灰,粮食要埋掉或者烧掉,水井要投毒,桥梁要炸断,铁路要扒掉。德军每前进一步,得到的不是一座可以休整的城市,而是一片死寂的废墟。
这就彻底要了德国后勤的命。本来补给就跟不上,现在连就地征用都成了泡影,前线的部队,眼巴巴地看着莫斯科的轮廓,自己却在饿肚子。
那有人就问了,守着那么大片森林,德国人是傻吗?怎么不砍树生火取暖?
莫斯科周边的森林,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里,那些树干被冻得比铁还硬。,德国工兵带的普通斧头砍上去,只留下一道白印子,然后斧刃就卷了。
就算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专门的锯子把树锯倒,也没用。苏联的游击队和撤退的村民,早就把森林“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地上的枯枝、落叶,所有易燃的低矮灌木,全都被清理一空,或者提前烧掉了。
就算有哪个德国兵运气好,找到了一小堆能点着的木柴。他敢生火吗?他不敢。生火,就等于自杀。
在寂静寒冷的雪夜里,几十公里外都一片漆黑。你这里一小撮火光,或者一股升起的炊烟,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是给苏联游击队指路的灯塔。
一小队士兵刚点起篝火,还没等烤热乎,四面八方就响起了枪声,伴随着“乌拉”的喊声,这支小队就从德军的战斗序列里消失了。
后来,在德军士兵的观念里,“生火”成了一件比冲锋还要恐怖的事情。
德国士兵穿着他们那身单薄的夏季军装,在零下四十度的旷野里,只能缩在雪挖的坑里瑟瑟发抖。
就在德军的士气和意志被一点点磨碎的时候,他们的对手,却缓过了一口气。莫斯科最危急的十月,城里一度人心惶惶,政府机关都开始撤离了。但斯大林公开宣布,他哪儿也不去,就留在克里姆林宫。这个举动,像一针强心剂,稳住了莫斯科的军心民心。
而在莫斯科南边,德国名将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被死死地拖在了工业城市图拉。那里的守军,不仅有正规军,还有大批的工人民兵。他们拿着工厂刚造出来的反坦克炮和燃烧瓶,用血肉之躯,硬是把德国的钢铁洪流给挡住了。
真正的转折,在12月初来临。
苏联的情报系统立下了奇功,他们准确地判断出,日本不会在远东对苏联动手。得到这个消息的斯大林,立刻下令,将在西伯利亚防备日本的几十万精锐部队,通过火车,紧急调往莫斯科。
那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他们穿着厚实的羊皮袄和毡靴,戴着毛皮帽子,浑身雪白,和雪地融为一体。他们手里的武器都涂着防冻润滑油,他们每个人都习惯了在冰天雪地里作战。
12月5日,朱可夫元帅下达了总反攻的命令。伴随着“喀秋莎”火箭炮撕裂天空的尖啸,成群的T-34坦克从森林里冲出,后面跟着成千上万穿着白色伪装服的西伯利亚步兵,他们在雪地里喊着“乌拉”,向着德军阵地发起了潮水般的反击。
而此刻的德军呢?士兵的手指冻得连扳机都扣不动,坦克的柴油冻成了果冻,机枪的润滑油凝固了,曾经横扫欧洲的战争机器,此刻成了一堆无用的废铁。
德军的防线,几乎在一瞬间就崩溃了。所谓的“冬天将军”,其实是苏联人自己。他们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战略监狱,用焦土政策清空了监狱里所有的食物和资源,用游击队切断了所有外来的补给。
最后,他们派出了最适应这座监狱的看守,西伯利亚部队,去解决那些在饥寒交迫中,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和尊严的囚犯。
德国人不是被天真地冻死的,他们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缔造的“不败神话”,在莫斯科的冰天雪地里,被冻成了一座永恒的、耻辱的冰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