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226分,我妈崩溃了,可三天后我却收到了清华的录取通知书

新闻动态 2025-08-18 03:10:54 56

高考成绩查询网站崩溃的那个晚上,城中村的网吧里弥漫着泡面与汗味的混合气息。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老旧显示器的荧光在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总分226分,这个数字像枚生锈的钉子,狠狠扎进视网膜。

数学150分的鲜红数字旁,语文51分、英语25分、理综0分的成绩显得格外刺眼。键盘缝隙里的烟灰簌簌落下,我忽然想起初中时被老师当众撕碎的作文本,那些歪扭的字迹此刻正从记忆深处浮上来。

手机在裤袋里震动得发麻,是班主任王老师的电话。我没接,任由那串熟悉的号码在屏幕上亮了又暗。十分钟后,母亲的电话打进来,背景音里传来她撞翻塑料凳的脆响:"晓鱼,王老师说你......"她的声音突然卡住,像被什么东西堵住喉咙,随后是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女儿怎么可能考这么差!一定是搞错了!"

挂电话时,我看见玻璃窗映出自己的脸,嘴角还噙着一丝诡异的笑。

三天后的午后,邮递员踩着自行车在巷口大喊我的名字。牛皮纸信封上烫金的"清华大学"四个字,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泛着冷光。我撕开信封的瞬间,隔壁张婶晾晒的蓝布衫正好被风吹落,飘在录取通知书上,像块突兀的补丁。

王老师的办公室里,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她捏着我的成绩单,红指甲几乎要戳穿纸页:"林晓鱼,你脑子是不是有病?"我把录取通知书推过去,纸张边缘割得手指生疼。她的瞳孔在镜片后急剧收缩,抓起电话的手抖得像秋风里的枯叶。

"......226分......真的录取了?"她挂电话时,话筒在底座上磕出清脆的响声。"你家给清华捐了钱?"这句话像枚图钉,把我钉在斑驳的墙壁前。我忽然想起父亲去年在工地上摔断腿时,母亲去学校借钱被她赶出来的场景。

"王老师见过谁家捐钱,孩子还穿着带补丁的校服?"我站起身,椅腿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消息在学校炸开时,蝉鸣正聒噪到顶点。走廊里的议论声像群苍蝇,嗡嗡地围着我转。"那个数学怪胎肯定是买了假通知书""她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上次英语测验她交白卷呢"。这些话像细小的沙砾,钻进耳朵又从指缝漏出去——我早就练就了这种本事。

张小雨追上我的时候,帆布鞋沾着操场的红泥。她攥着我的手腕,掌心的汗濡湿了我洗得发白的校服袖口:"我相信你。"她马尾辫上的塑料蝴蝶发卡闪着廉价的光,"你上次用十分钟解出的那道奥数题,我哥他们大学教授都做不出来。"

回家时,母亲正在剖鱼,刀刃在案板上笃笃作响。她看见我手里的信封,刀"当啷"掉在地上,血珠顺着指缝滴进鱼腹。父亲从床底摸出珍藏的二锅头,瓶盖拧了三次才打开,酒液晃在粗瓷碗里,映出他眼角新添的皱纹。

"这是啥?"母亲指着我摊开的稿纸,上面写满了她看不懂的符号。那些扭曲的线条在我眼里却像跳动的音符,两个月前在数学论坛上初见这道素数分布猜想时,它们就在我脑海里跳起了圆舞曲。

"一道数学题。"我数着稿纸上的折痕,那是三天三夜没合眼时反复摩挲留下的印记,"很多数学家解了十年都没解开。"父亲的酒杯顿在桌上,酒液溅在他磨破边的解放鞋上。

我翻开手机相册,教授们的邮件截图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蓝光。那位清华数学系的老教授在邮件里说:"你的解题思路像道闪电,劈开了我们固守十年的思维定式。"面试那天,他们出的十二道题在我看来像十二首童谣,工整得可爱。

离开学校那天,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停在"0"的位置。李明阳把篮球往桌上一砸,汗水顺着他名牌球鞋的logo往下淌:"林晓鱼,敢不敢打赌?"他父亲开的超市就在学校对面,我总在放学后看见他坐进黑色轿车,车窗上的贴膜把我们隔在两个世界。

"赌我拿不到奖学金?"我数着他T恤上的英文字母,忽然想起英语老师说我连"hello"都写不对。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在课桌上投下长长的光斑,像条通往未知的路。

李老师的办公室里,夕阳正从卷边的教案本上溜走。他摸出用了二十年的钢笔,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天才都是孤独的星。"墨水在纸页上晕开,像朵墨色的花。我忽然想起每次数学课,他总把最难的题留给我,粉笔灰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落满了星星。

去北京的火车上,母亲把煮鸡蛋塞进我包里,塑料袋摩擦的声响里,她的叮嘱像缝衣服的线,一圈圈缠绕过来。车窗外,熟悉的城中村渐渐缩小,父亲站在站台挥手的身影,最后变成个模糊的黑点。

清华大学的校门在晨光里舒展着轮廓,朱红色门柱上的纹路里,藏着百年光阴的故事。我摸着口袋里那张226分的成绩单,忽然明白有些光芒,从来都不需要用总分来丈量。

我深吸了一口气,拿着行李走向校门。

门卫看了看我的录取通知书,然后让我们进去了。

新生报到的地方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学生和家长。

我和妈妈排在队伍里,听着周围的对话。

“我儿子这次考了695分,全省排名前50。”

“我女儿700分,还是理科状元呢。”

“哎呀,都不容易,竞争这么激烈。”

听着这些对话,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各地的尖子生,而我,只有226分。

“下一个,林晓鱼。”工作人员喊到了我的名字。

我走上前去,把录取通知书递给她。

工作人员看了看通知书,然后在电脑里查了查,皱着眉头说:“林晓鱼是吧?你是特招生?”

“是的。”我点头。

“好的,这是你的宿舍钥匙和学生卡。”工作人员把东西递给我,“宿舍在紫荆公寓12号楼。”

拿到钥匙后,我和妈妈找到了宿舍。

推开宿舍门,我看到已经有两个女生在里面了。

“你好,我是林晓鱼,请多指教。”我礼貌地打招呼。

两个女生看了看我,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说:“我是王小雪,数学系的。你呢?”

“我也是数学系的。”我说。

另一个女生自我介绍:“我是李欣佳,物理系的。”

王小雪很健谈,很快就和我聊了起来。

“林晓鱼,你是哪个省的?高考考了多少分?”王小雪好奇地问。

这是我最不想回答的问题。

“我是河南的,分数不太好。”我含糊地说。

“不太好?”李欣佳凑过来,“多少分啊?我们都是680多分呢。”

我犹豫了一下,小声说:“226分。”

宿舍里瞬间安静了。

王小雪和李欣佳对视了一眼,眼中满是不敢置信。

“226分?”王小雪确认道,“你确定没说错?”

“没说错。”我点头。

“那你是怎么进来的?”李欣佳直接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特招。”我简单地说。

“特招什么?体育?艺术?”王小雪追问。

“数学。”我说。

两个女生又对视了一眼,这次眼中多了一些质疑。

“数学特招?”李欣佳皱着眉头,“我怎么没听说过清华有数学特招?”

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能说:“可能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吧。”

气氛变得有些尴尬。

我妈看出了不对劲,连忙打圆场:“晓鱼确实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从小就是满分。”

王小雪和李欣佳礼貌地笑了笑,但我能感觉到她们的怀疑。

我妈帮我收拾好东西后,就要回去了。

“晓鱼,妈妈走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我妈抱着我,眼中含着泪水。

“妈,您放心吧,我会的。”我强忍着眼泪。

送走妈妈后,我回到宿舍,发现王小雪和李欣佳正在小声议论什么。

看到我进来,她们立刻停止了谈话。

“林晓鱼,你累了吧?早点休息。”王小雪说。

“好的,谢谢。”我点头。

躺在床上,我听到她们在阳台上打电话。

虽然声音很小,但我还是听到了一些片段。

“226分...不可能的...肯定有问题...”

“我觉得她家可能有关系...”

“明天开学了,到时候就知道了...”

我闭上眼睛,强迫自己不去听她们的对话。

我知道,质疑和怀疑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是正式开学的日子。

我早早起床,穿上了我妈给我买的新衣服,准备去上第一堂课。

数学分析,这是数学系最重要的基础课。

走进教室,我发现已经有很多同学在里面了。

我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拿出课本和笔记本。

这时候,一个男生坐到了我旁边。

“你好,我是陈浩,你是?”他主动打招呼。

“林晓鱼。”我回答。

“林晓鱼?”陈浩想了想,“你就是那个226分进清华的?”

我心里一沉,看来消息传得很快。

“是的。”我点头。

陈浩上下打量了我一眼,然后说:“厉害啊,能用226分进清华,你家关系一定很硬吧?”

“不是的,我是凭实力进来的。”我解释。

陈浩笑了:“226分凭实力?林晓鱼,你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了。”

这时候,教授走进了教室。

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矍铄。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数学分析老师,我叫张明华。”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想说几句话。”张教授转身面对我们,“你们能进入清华数学系,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在这里,过去的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能否适应这里的学习强度和难度。”

他的目光扫过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最后停在了我身上。

“我听说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学生,高考成绩不太理想,但在数学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

教室里响起了窃窃私语声,很多人都看向了我。

我感到脸颊发热,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林晓鱼同学,是你吗?”张教授直接点了我的名字。

我只能站起来:“是的,老师。”

“很好,既然如此,我想给你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张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道题,“这是一道关于极限的题目,你能解一下吗?”

我看了看黑板上的题目,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极限计算题。

虽然我没有系统学过高等数学,但凭借我对数字的敏感,我很快就找到了解题思路。

我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解题。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看着我。

五分钟后,我完成了解答。

张教授仔细看了看我的解题过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非常好,解法很巧妙。”他点头,“看来你确实在数学方面有着天赋。”

教室里响起了一些掌声,但我也听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可能是碰巧会做这道题。”

“一道题说明不了什么。”

“等着看吧,后面肯定跟不上。”

我回到座位上,心情复杂。

虽然得到了教授的认可,但同学们的质疑声还在继续。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我需要用更多的实际表现来证明自己。

接下来的几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这些课程对我来说并不困难。

但是其他的课程就让我头疼了。

英语课上,我连最基本的单词都不认识。

“Lin Xiaoyu,can you translate this sentence?”英语老师Miss Wang点了我的名字。

我看着黑板上的英文句子,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

“I'm sorry,I can't.”我只能实话实说。

Miss Wang皱了皱眉头:“你的英语基础很差,需要加强。”

“Yes,I will.”我点头。

课后,Miss Wang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林晓鱼,你的英语水平大概只有小学程度,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她直接说。

“老师,我知道,我会努力的。”我说。

“努力是不够的,你需要专门的辅导。”Miss Wang说,“我建议你找个英语好的同学帮你补习。”

我点头答应了,但心里知道,没有人愿意帮助我这个“关系户”。

果然,当我向几个同学求助时,都被委婉地拒绝了。

“林晓鱼,我也很忙,抽不出时间。”

“我自己的英语也不太好,帮不了你。”

“你找找其他人吧。”

只有陈浩直接说了实话:“林晓鱼,说实话,我不想和你扯上关系。大家都知道你是怎么进来的,我不想被别人说闲话。”

我明白了,在同学们眼里,我就是个靠关系进来的“劣等生”。

和我接触,会拉低他们的档次。

没有人愿意帮我,我只能自己想办法。

我买了一堆英语学习资料,每天晚上熬夜背单词。

但是效果微乎其微,我对英语就是没有天赋。

物理课也是我的噩梦。虽然高中学过,但我的基础实在太差了。

“林晓鱼,你能解释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吗?”物理老师问我。

我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F等于ma?”

“那具体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继续问。

我彻底卡壳了,只能摇头说不知道。

教室里响起了低声的笑声。

老师叹了口气:“你课后多看看书吧。”

一个月下来,我的数学成绩依然很好,但其他科目一塌糊涂。

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后,我的排名在班级倒数第三。

“林晓鱼,你过来一下。”班主任刘老师叫住了我。

我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

“晓鱼,你的成绩我看了,数学很好,但其他科目...”刘老师摇了摇头,“这样下去,你可能没法毕业。”

“老师,我会努力的。”我说。

“努力是对的,但方法也很重要。”刘老师说,“我觉得你需要考虑一下转专业。”

“转专业?”我愣了一下。

“是的,你可以考虑转到一些对数学要求高,但对其他科目要求相对较低的专业。”刘老师说。

我摇了摇头:“老师,我想留在数学系。”

“为什么?”刘老师问,“你现在的情况很难跟上进度。”

“因为数学是我的梦想。”我认真地说,“而且,我相信我能跟上。”

刘老师看着我坚定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好吧,但是你要加倍努力,我不希望看到你因为其他科目而拖累了数学的学习。”

“我明白,谢谢老师。”

走出办公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留在数学系。

但是困难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那天晚上,我在图书馆学习到很晚。

回宿舍的路上,我听到几个同学在议论我。

“林晓鱼这次又考倒数了,真不知道她怎么进来的。”

“听说系里有人提议让她退学。”

“早就该退学了,这种水平留在清华就是浪费资源。”

听到这些话,我心如刀绞。

回到宿舍,王小雪和李欣佳正在聊天,看到我进来,她们停止了谈话。

“晓鱼,你回来了。”王小雪勉强笑了笑。

“嗯。”我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洗漱完毕,我躺在床上,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也许,我真的不适合这里。

也许,我应该听从老师的建议,转专业或者退学。

但是,我不甘心。

我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是真实的,我解决的那道难题也是真实的。

为什么仅仅因为其他科目不好,就要否定我的全部努力?

“林晓鱼,不要放弃。”我对自己说,“你一定可以的。”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起床,继续我的学习计划。

我不知道前路会有多艰难,但我知道,我不能放弃。

因为这是我唯一的机会,也是我唯一的梦想。

就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

那天,张明华教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晓鱼,你最近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我听说你其他科目遇到了困难?”张教授关切地问。

“是的,老师。”我点头,“我的英语和物理基础太差了。”

“这样吧,”张教授想了想,“我这里有个项目,需要一个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来参与。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减免一些其他科目的学分要求。”

我眼睛一亮:“什么项目?”

“是一个关于数论的研究项目,和中科院数学所合作的。”张教授说,“你之前解决的那道素数分布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觉得你很适合这个项目。”

“我愿意!”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但是有个条件,”张教授说,“你必须在这个项目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否则还是要按正常要求完成所有科目。”

“我明白,老师。”我点头。

“好,那从下周开始,你就跟着我做这个项目。”张教授递给我一份资料,“这是项目的背景资料,你先看看。”

接过资料,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

终于,我有机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证明自己了。

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那些资料。

这是一个关于黎曼猜想的子问题,虽然很复杂,但我越看越兴奋。

“林晓鱼,你在看什么?”王小雪好奇地问。

“张教授给我的研究资料。”我说。

“研究资料?”李欣佳凑过来看了看,“这么深奥的内容,你能看懂吗?”

“能看懂一些。”我说。

两个室友对视了一眼,眼中满是怀疑。

但我不在乎她们的看法,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研究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白天上必要的课程,晚上和周末都在张教授的实验室里研究这个项目。

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

“教授,您看这里。”我指着黑板上的公式,“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张教授仔细看了看我的推导,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很有想法,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他鼓励我说。

一个月后,我真的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进展。

我找到了一个新的证明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晓鱼,你的这个想法很了不起。”张教授激动地说,“我们需要把这个成果写成论文发表。”

“真的吗?”我不敢置信。

“当然,这是你应得的荣誉。”张教授说。

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终于,我要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我林晓鱼不是靠关系进来的,而是有真实力的。

但我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论文发表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数学系都轰动了。

《数学年刊》作为世界顶级数学期刊,刊登了我和张教授合作的论文《关于黎曼猜想子问题的新证明方法》。

更让人震惊的是,我作为第一作者。

“这不可能!”陈浩拿着期刊,满脸不敢置信,“林晓鱼怎么可能在《数学年刊》上发表论文?”

“而且还是第一作者。”王小雪也震惊了,“这种期刊连很多教授都发不了文章。”

我坐在宿舍里,看着她们围着那本期刊议论,心情复杂。

终于,我证明了自己不是靠关系进来的废物。

但我知道,新的质疑又要开始了。

果然,第二天我就被系主任叫到了办公室。

“林晓鱼,关于你发表的这篇论文,我需要了解一些情况。”系主任王教授语气严肃。

“您想了解什么?”我问。

“论文的核心思想真的是你提出的吗?”王教授直接问出了心中的疑虑。

“是的。”我肯定地回答。

“可是这个证明方法非常深奥,连很多博士生都不一定能理解,你一个大一学生...”王教授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教授,您可以当面考查我。”我说,“如果您觉得我对这个证明不够理解,我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测试。”

王教授看着我坚定的眼神,沉思了一会儿。

“好,明天下午两点,我安排几个教授来考查你对这篇论文的理解程度。”他说,“希望你做好准备。”

走出办公室,我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我知道,这是决定性的时刻。

如果通过了考查,我就能彻底洗清“关系户”的嫌疑。如果通不过,我可能真的要离开清华了。

回到宿舍,王小雪看到我紧张的表情,主动问道:“晓鱼,怎么了?”

我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她。

“什么?他们要考查你?”李欣佳愤愤不平,“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要怀疑你?”

我有些意外,没想到李欣佳会为我抱不平。

“欣佳,谢谢你。”我感激地说。

“晓鱼,虽然之前我们对你有误解,但是这段时间我看到了你的努力。”王小雪也说,“无论结果怎么样,我们都支持你。”

听到室友的话,我心里暖暖的。

至少,还有人相信我。

第二天下午,我准时来到了会议室。

房间里坐着五个教授,包括系主任王教授、我的导师张教授,还有三个我不认识的教授。

“林晓鱼,请坐。”王教授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我坐下后,感到空前的紧张。

“我们今天要考查的是你对那篇论文的理解程度。”一个年纪较大的教授说,“我是李教授,专门研究数论的。”

“首先,请你解释一下你的证明方法的核心思想。”李教授直接开门见山。

我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解释我的思路。

“传统的方法是从正面直接证明,但我发现如果从侧面切入,利用素数分布的特殊性质...”

我在黑板上写着公式,详细解释每一步的推导过程。

五个教授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或者皱眉。

“很好,继续。”李教授示意我继续。

我越讲越兴奋,完全忘记了紧张,全身心地沉浸在数学的美妙世界里。

一个小时后,我讲完了整个证明过程。

“林晓鱼,你刚才提到的第三步推导,能否用另一种方法来证明?”另一个教授问。

这是一个很刁钻的问题,但我之前就考虑过其他方法。

我重新在黑板上推导,用了一种更加简洁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几个教授对视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最后一个问题,”李教授说,“如果将你的方法应用到相关的其他问题上,你觉得会有什么结果?”

这个问题更加开放,考查的是我的数学直觉和创新能力。

我想了想,说出了几个可能的应用方向,并简单地分析了每个方向的可行性。

考查结束后,几个教授让我先出去等结果。

我在走廊里焦急地等待着,心里七上八下。

半个小时后,张教授出来了。

“晓鱼,进来吧。”他的表情看不出喜怒。

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会议室。

“林晓鱼,”王教授开口了,“经过我们的考查,我们一致认为,你对这篇论文有着深刻的理解,核心思想确实是你原创的。”

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同时,”李教授补充道,“你刚才展现出的数学天赋让我们印象深刻。这种直觉和创新能力,确实是罕见的。”

“谢谢各位教授。”我鞠了个躬。

“晓鱼,你的特殊情况我们都了解,”王教授说,“系里经过讨论,决定给你更多的自由度。你可以专注于数学研究,其他科目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不过,”王教授话锋一转,“我们希望你能在数学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果,不要辜负学校对你的期望。”

“我一定不会辜负学校的培养!”我激动地说。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系。

“听说了吗?林晓鱼通过了教授们的考查,证明那篇论文真的是她写的。”

“天哪,一个大一学生能在《数学年刊》上发表论文,这也太厉害了。”

“看来我们之前都误解她了。”

同学们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之前对我爱理不理的陈浩主动来找我搭话。

“晓鱼,之前的事情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他有些尴尬地说。

“没关系。”我淡淡地说。

“那个...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这道数学题?”陈浩厚着脸皮问。

我看了看他手里的题目,是一道关于复分析的难题。

“这道题需要用到留数定理,你先把基础概念搞清楚。”我简单地指点了一下。

“谢谢!”陈浩如获至宝。

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多之前瞧不起我的同学都开始向我请教数学问题。

但我心里清楚,他们只是因为我有了价值才来巴结我,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张小雨发来的短信。

“晓鱼,我在新闻上看到了你发表论文的消息,太为你骄傲了!我就知道你是最棒的!”

还有我的父母,虽然他们看不懂那些深奥的数学理论,但他们知道女儿成功了。

“晓鱼,村里的人都在夸你呢,说你给我们长脸了。”我妈在电话里激动地说。

“妈,我会继续努力的。”我说。

“晓鱼,你现在是大人物了,但不要忘记做人的本分。”我爸在电话里叮嘱我。

“爸,我知道的。”

虽然得到了认可,但我没有沾沾自喜,因为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论文发表后的第三个月,我收到了一个意外的邀请。

“晓鱼,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你去做一个报告。”张教授兴奋地告诉我。

“什么?国际数学家大会?”我不敢置信。

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数学界最高级别的会议,每四年举办一次,只有世界顶尖的数学家才能受邀发言。

“是的,他们对你的那篇论文很感兴趣,希望你能去介绍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张教授说。

“可是我只是个大一学生...”我有些紧张。

“正因为如此才更加难得。”张教授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你一定要把握住。”

消息传开后,整个清华都轰动了。

一个大一学生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发言,这在清华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林晓鱼真的要去国际数学家大会发言?”

“太不可思议了,她才十九岁啊。”

“这下全世界都要知道清华出了个天才了。”

但与此同时,质疑声也出现了。

“一个高考226分的学生,凭什么代表中国去国际会议发言?”

“这不是给中国丢脸吗?”

“清华这是在搞什么?”

网上也出现了很多负面评论。

“高考226分就能上清华,还要去国际会议发言,这个世界怎么了?”

“肯定是炒作,一个数学论文就想证明什么?”

“我不信一个连英语都说不好的人能在国际会议上发言。”

看到这些评论,我心情很沉重。

“晓鱼,不要在意那些声音。”张教授安慰我,“真正懂数学的人都知道你的价值。”

“可是老师,万一我在会议上表现不好,不是给学校丢脸了吗?”我担心地说。

“不会的,相信自己。”张教授坚定地说,“而且,这次会议有同声传译,语言不是问题。”

为了准备这次会议发言,我开始了魔鬼式的训练。

除了要把论文内容准备得更加完善,我还要练习演讲技巧。

“林晓鱼,你的语速有些快,要放慢一点。”演讲教练指导我。

“还有,你的肢体语言要更加自然一些。”

每天我都要练习好几个小时的演讲,把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

同时,我还要继续深化我的研究,因为会议上肯定会有专家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

“晓鱼,如果有人质疑你的证明方法,你要怎么回应?”张教授模拟可能出现的情况。

“我会从基础原理开始解释,用最严谨的逻辑来说服他们。”我回答。

“如果有人问你其他相关问题怎么办?”

“我会实事求是,知道就回答,不知道就承认自己还需要学习。”

张教授点了点头:“很好,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

就在我紧张准备的时候,一个意外的访客出现了。

“林晓鱼,有人找你。”宿管阿姨叫我。

我下楼一看,是我的高中班主任王老师。

“王老师?您怎么来了?”我惊讶地问。

王老师看着我,脸色复杂:“晓鱼,我听说了你要去国际会议发言的事情。”

“是的。”我点头。

“我...我来是想跟你道歉的。”王老师低下了头,“当初是我误解了你,我不应该质疑你的能力。”

看着这个曾经瞧不起我的老师低头道歉,我心情复杂。

“王老师,过去的事就过去了。”我说。

“晓鱼,你能原谅我吗?”王老师眼中含着泪水,“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却看不出你的天赋,我太惭愧了。”

“老师,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能够认识错误。”我说。

王老师点了点头,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你能收下。”她说。

我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支钢笔。

“这是我用了十几年的钢笔,希望它能带给你好运。”王老师说。

我收下了这支笔,不是因为它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和解。

国际数学家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世界顶级的数学家。

“林晓鱼,紧张吗?”张教授问我。

“有一点。”我实话说。

“没关系,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张教授鼓励我。

会议当天,我穿着新买的正装,站在演讲台上,看着台下几百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

“女士们,先生们,我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林晓鱼。”我开始了我的演讲。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关于黎曼猜想子问题的一个新证明方法。”

我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详细阐述我的研究成果。

台下的听众非常专注,不时有人记笔记或者拍照。

“我的核心思想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演讲进行得很顺利,我感到越来越自信。

二十分钟后,我结束了演讲。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非常精彩的演讲。”主持人说,“现在开始问答环节。”

一个头发花白的教授举手:“我是来自哈佛大学的Smith教授,我想问一个问题。”

“您请说。”我紧张地回答。

“你的证明方法确实很新颖,但我想知道,这个方法是否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

这正是我准备过的问题。

“Smith教授,这个方法确实有推广的可能性,我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我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Smith教授点了点头:“很有想法,希望你能继续深入研究。”

接下来又有几个教授提问,我都一一回答了。

“最后一个问题,”一个年轻的教授说,“我听说你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能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吗?”

这个问题让会场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看着我。

我知道,这是关键时刻。

“确实,我的高考总分只有226分。”我坦然地承认,“但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只用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衡量。”

“数学是我的天赋所在,虽然我在其他方面有不足,但我愿意用我的一生来探索数学的奥秘。”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的回答赢得了更加热烈的掌声。

会议结束后,很多数学家主动来和我交流。

“林晓鱼,你的研究很有前途,有没有兴趣来我们实验室做博士后?”一个欧洲的教授问我。

“谢谢您的邀请,但我还需要完成本科学业。”我礼貌地回答。

“没关系,我们可以等你。”他递给我一张名片。

类似的邀请我收到了好几个,这让我受宠若惊。

“晓鱼,你现在可是国际知名的数学天才了。”张教授开玩笑地说。

回到北京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名人。

各大媒体都报道了我在国际会议上的表现,标题都很震撼:

《19岁清华女生征服国际数学家大会》

《高考226分的天才少女》

《中国数学界的新星》

网上的评论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之前质疑人家的人现在脸疼不疼?”

“这才是真正的天才,不是用分数能衡量的。”

“为中国数学界争光了!”

当然,也还有一些杂音:

“一次会议说明不了什么。”

“看她能坚持多久。”

但这些声音已经很微弱了。

更让我感动的是,我收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

“晓鱼姐姐,我也是偏科很严重的学生,看到你的故事,我有了信心。”

“林晓鱼同学,你证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谢谢你。”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为中国出了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这些信件让我意识到,我的经历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也给了很多和我有类似困惑的人希望。

回到学校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学们对我的态度变得更加尊敬,甚至有些敬畏。

“晓鱼,能给我们讲讲国际会议的情况吗?”王小雪好奇地问。

“就是正常的学术交流。”我淡淡地说。

虽然获得了成功,但我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因为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张教授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晓鱼,你现在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更重要的是要继续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他说。

“我明白,老师。”我点头。

“我正在申请一个新的重大项目,如果批准了,我希望你能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

“什么项目?”我感兴趣地问。

“关于黎曼猜想的直接证明。”张教授说,“这是数学史上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黎曼猜想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一百多年来无数数学家都想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没有成功。

“老师,我觉得我还没有能力挑战这样的问题。”我诚实地说。

“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张教授说,“而且你已经在相关领域证明了自己的天赋。”

“但是这个项目风险很大,如果失败了...”

“晓鱼,真正的数学家不应该害怕失败。”张教授打断了我,“即使不能完全解决黎曼猜想,我们也可能在过程中有其他重要发现。”

我想了想,最终点了点头:“好的,老师,我愿意试试。”

就在这时,我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晓鱼,是我,李明阳。”电话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李明阳?我的高中同学,那个曾经说我是骗子的人。

“有什么事吗?”我冷淡地问。

“晓鱼,我...我想跟你道歉。”李明阳的声音有些颤抖,“当初是我不对,我不应该那样说你。”

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

“晓鱼,你还记得我们当初的赌约吗?”李明阳问。

当然记得,他说如果我能在清华拿到奖学金,他就在全校师生面前道歉。

“记得。”我说。

“我听说你不仅拿到了奖学金,还在国际会议上发言了。”李明阳说,“我愿意履行当初的承诺。”

“不用了。”我说,“我现在已经不在乎这些了。”

“但是我在乎。”李明阳坚持说,“我要为我的无知和偏见付出代价。”

一个月后,我真的收到了一个视频。

视频里,李明阳站在我们高中的操场上,面对着全校的师生。

“同学们,我叫李明阳,我今天要为我曾经的错误道歉。”他大声说道。

“我曾经嘲笑和质疑我的同学林晓鱼,说她是骗子,说她不可能凭实力考上清华。”

“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林晓鱼同学不仅考上了清华,还在国际数学界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要向林晓鱼同学道歉,也要向所有被我看不起的同学道歉。”

“我承认,我曾经因为家庭条件优越而看不起贫困学生,这是我的错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应该因为出身或者一时的成绩而被歧视。”

视频的最后,李明阳深深鞠了一躬。

看完这个视频,我心情复杂。

我没想到李明阳真的会这样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谢谢你的道歉,我接受了。希望你以后能做得更好。”

很快,李明阳回复了:“谢谢你的原谅。你是我见过最了不起的人。”

事情到这里,似乎应该有个完美的结局了。但现实总是比故事更复杂。

就在我准备全身心投入新项目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让我措手不及。

“晓鱼,你的身体检查报告出来了。”校医院的医生对我说。

“有什么问题吗?”我问。

医生的表情很严肃:“你患有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这可能解释了你为什么在数学方面有超常天赋,但在语言学习方面有困难。”

“这种病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吗?”我紧张地问。

“目前来看,症状比较轻微,但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有所发展。”医生说,“你需要定期检查,并且要注意休息,不能过度用脑。”

这个消息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我刚刚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却被告知可能无法长期从事高强度的数学研究。

“晓鱼,不要太担心。”张教授安慰我,“现在医学很发达,这种病可以控制的。”

“但是老师,如果我的病情恶化,我还能继续做数学研究吗?”我担心地问。

“我们先做好当下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未来再说。”张教授说。

这个消息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的父母。

我不想让他们担心,也不想让别人同情我。

我决定在还能思考的时候,尽我所能地为数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黎曼猜想的研究中。

虽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几个重要突破。

我又发表了三篇高质量的论文,其中一篇被《自然》杂志刊登。

“晓鱼,你现在已经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家了。”张教授骄傲地说。

“老师,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我谦虚地说。

“你的成就已经超过了很多工作几十年的数学家。”张教授说,“而且你才二十岁。”

是的,我才二十岁,但我不知道还能继续多久。

这一年里,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和专注力有所下降。

有时候,一个本来很简单的计算,我要想很久才能想出来。

我知道,这可能是疾病发展的征象。

但我没有停下来,而是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研究时间。

就在这时,我收到了诺贝尔委员会的一封信。

虽然数学没有诺贝尔奖,但我被邀请参加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因为我的数学研究对物理学有重要意义。

“晓鱼,这是非常大的荣誉。”张教授激动地说,“你要去吗?”

“当然去。”我点头,“这可能是我最后的机会了。”

“什么叫最后的机会?”张教授疑惑地问。

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我的病情告诉了他。

听完后,张教授沉默了很久。

“晓鱼,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他心疼地问。

“我不想让您担心,也不想影响研究进度。”我说。

“傻孩子,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张教授说,“我们应该调整研究强度。”

“老师,我想在还能思考的时候,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我坚定地说,“这是我存在的意义。”

张教授看着我,眼中含着泪水。

“晓鱼,你是我见过最坚强的学生。”他说。

五年后,我坐在清华园的湖边,看着夕阳西下。

我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期,虽然还能进行一些基础的数学思考,但已经无法处理复杂的问题了。

但我不后悔。

这五年里,我发表了十几篇重要论文,解决了几个数学难题,培养了三个研究生。

更重要的是,我证明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高考成绩,而在于他能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

“晓鱼老师。”一个学生走过来坐在我身边,“今天的讲座很精彩。”

“谢谢。”我笑了笑。

虽然我已经不能做高强度的研究,但我还能教书,还能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老师,您后悔过吗?”学生问,“如果当初您选择其他道路,可能会过得更轻松。”

我想了想,摇了摇头:“不后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数学。”

“即使代价是健康?”

“即使代价是生命。”我坚定地说,“因为数学是永恒的,而我通过数学留下的那些成果,会比我的生命更长久。”

学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夜幕降临,我站起身准备回去。

走过清华的主干道,我想起了五年前刚来这里时的情景。

那时候我还是个被所有人质疑的“关系户”,现在我已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虽然时间可能不多了,但我很满足。

我用我的方式证明了,天赋比分数重要,梦想比质疑重要,坚持比困难重要。

而这个226分的清华学生的故事,也许会激励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进的路。

回到宿舍,我打开电脑,开始写我的回忆录。

标题我已经想好了:《高考226分,我被清华录取了》。

这不是炫耀,而是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被误解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是要相信自己,坚持下去。

因为真正的成功,不是让所有人都理解你,而是让时间证明你的价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