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点名要中国货,“印度制造”成了笑话,莫迪这回真下不来台

产品展示 2025-10-11 06:02:53 64

“中国是唯一选择”,这话递到莫迪耳朵里,估计比挨一记耳光还难受。他费尽心力打造的“印度制造”金字招牌,还没等擦亮,就可能要被自己人亲手摘下来。

最近,印度国内的煤电生产商们坐不住了,联名敦促政府放宽进口,点名要买中国的设备。理由简单粗暴:成本能直接砍掉一半。这让一直高喊“自力更生”的莫迪,一下子被架在了火上烤,脸上挂不住,里子也尴尬。

这事儿的核心,是一个数字:97吉瓦。印度计划在2035年前新增的煤电装机容量,这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半的三峡电站。蓝图画得很大,可问题是,谁来造?印度本土的电力设备制造商们自己先摆手了,公开表示,2030年前根本没能力按时、按合理价格交货。

这就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过去十年,印度本土厂商几乎没正经建过什么大容量的新电厂,技术、经验、供应链都出现了断层。让他们现在立刻马上挑起这么重的担子,结果可想而知,不是工期拖沓,就是成本飙升,最后项目烂尾的可能性极大。投资商又不傻,这笔账谁都算得清。

莫迪当初举起“印度制造”这面大旗,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口号。他上台,靠的就是塑造一个强人形象,承诺带领印度走向“自立自强”。这个口号关系到他的执政根基。要是回头还得依赖隔壁的中国,那他过去几年讲的故事,不就成了笑话?

更何况,印度庞大的年轻人群体还等着就业。莫迪曾许诺,制造业会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金钥匙。可高端制造业这东西,不是光靠喊口号就能凭空变出来的,它需要一整套成熟的工业体系和技术积累来支撑。印度,恰恰缺的就是这个。

所以莫迪的处境就很微妙。一方面,他需要用“印度制造”来稳固自己的政治形象,兑现就业承诺,甚至在全球舞台上扮演“南方领袖”的角色。另一方面,火烧眉毛的电力缺口又逼着他必须面对现实。毕竟,停电可比“口号掉漆”要命得多。

你看,这事儿的讽刺之处就在于,莫迪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可兜兜转转,最经济、最现实的选择,还是中国制造。他想用一个宏大的国家叙事来激励民众,但发电厂老板们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显然比口号更有说服力。

现在,球又踢回到了莫迪脚下。是咬着牙多花一倍的钱,去扶持一个短期内扶不起来的本土产业,还是暂时放下脸面,先解了燃眉之急?这选择,确实够为难的。说到底,“印度制造”的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惜,现实世界不总是按着剧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