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四川筠连大巴血案英雄徐洪刚,如今已在西藏昌都守边疆

产品展示 2025-08-05 20:09:00 71

1993年四川筠连大巴血案英雄徐洪刚,如今已在西藏昌都守边疆

一辆破旧的长途大巴,车窗外是夏末的乌蒙山,热浪滚烫得让人喘不过气。那天是1993年8月17日,筠连县到彝良的路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插曲。徐洪刚靠着窗户坐着,一只手攥着父亲临别时塞给他的红布包,那里面有家里腌了半年的咸肉和一张折叠过无数次的小照片。

其实徐洪刚小时候就皮实得很。他们洛旺乡那地方,说白了就是“出门见山头,抬脚踩石头”。村里老人常讲贺龙当年带二六军团翻三进三出的故事,说那些红军吃的是野菜、啃的是树皮,但个个骨头硬得像青石板。徐家屋后还有块地叫“将军田”,据说罗炳辉曾在那里扎过营。这些传闻他小时候听多了,也没觉得稀奇,只觉得自己也该争口气。

老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念书从来不用人催,该干农活就干农活,下雨天还要帮母亲背柴火。有一年冬天,他爹病倒在床,是邻居李婶借米借面才熬过去。他记事起就知道自家的饭碗分量,所以别人打闹,他读书;别人偷懒,他抢着挑水。

征兵那会儿,全村十几个小伙子报了名,就他一个被选上。穿上绿军装那晚,全村都来了,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圈又一圈,有小孩嚷嚷:“以后你也是解放军啦!”父亲拉住他说:“记住,不怕死才能活出个人样。”这句话后来成了他的命根子似的,总挂心头。

新兵连训练苦,但比不上种地累。他第一次打靶五发47环,把班长乐坏了,还被拉去教其他新兵瞄准。有段时间胃疼厉害,却硬撑着爬电杆修线,被风吹晕倒也没吭声。据同批战友王志明回忆,“他最爱跟我们比谁跑步快,每次输了还要加练。”通信连技术难学,他晚上点蜡烛看教材,把课本翻烂好几本。后来部队流行一句顺口溜:‘全优学员’——不是谁都能混上的。”

再说到1993年那个夏天,大巴车厢里味道杂乱,有汗臭、汽油味,还有乘客带来的土特产香肠味儿。不知怎地,一阵骚动起来,一个女人哭喊夹杂男人粗暴呵斥。“把钱拿出来!”有人怒吼。一瞬间空气凝固,大多数人低下头假装睡觉或四处张望,就是没人敢吱声。这种场面,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但真正站出来的人却少之又少。

徐洪刚当时脑袋嗡的一下,人已经冲到了前排。他声音不高,却足够坚定:“你们别动她!”歹徒转身挥拳,两秒钟不到拳脚相加,小空间内动作施展不开,可他的反应极快。一番纠缠之后,对方亮刀光,局势一下失控。同车乘客陈师傅多年后回忆,“我只看到血喷出来,那迷彩服眨眼工夫全湿透。”

鲜血淌下来滴答作响,其中有一刀深可见骨,还有一道伤口直接划开腹部,据巡司镇医院急诊护士赵阿姨描述,“肚子里的东西流出来,都吓傻眼,我们用纱布裹紧才敢搬动。”司机慌忙刹车,歹徒跳窗逃窜,而此刻受伤最重的竟然还能追出去几十米。“他捂住肚子跑出去,我以为这娃命悬一线,”詹副局长这样形容现场情景,“结果真救回来了,也是命大。”

送医途中医生一直喊不能睡觉,否则可能醒不过来。据当地公安档案记载,这场案件震惊省市,上级专门派工作组调查。当晚筠连县广播站反复播报抓捕通告,还调集民警夜查各路出口。据传主犯任永林落网时还试图挣脱,被刑警踢翻在地。

昏迷几日后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抓到没有,这性格让院领导哭笑不得。“这么多人来看望,有老奶奶拎鸡蛋、有学生送信,还有聋哑孩子鞠躬,”院方记录至今仍存档于医院资料室角落。有趣的是,当时有人写诗贴墙表扬,也有人偷偷留下糖果压枕边——这些细节如今想起仍令人莞尔。

获奖与荣誉接踵而至,全国媒体蜂拥报道,北京接见照片现在还能搜到黑白底片版。当初陪同入京采访的一位记者私下透露,“江主席握手时候特意拍肩膀,说‘好样的’,现场掌声很久没停。”

荣归部队后,没有享特殊待遇,坚持正常训练。有段时间走路都带点瘸,因为14处刀疤牵扯肌肉,每逢阴雨便隐隐作痛。但他说自己不能掉队,更不能拖大家后腿。济南陆军学院学习期间遇到最大难题是英语单词和高数公式,为此找老师补课,用录音机反复听磁带(这一台录音机还是嫂子托关系买来的)。宿舍灯经常亮到凌晨两点,同寝室杨士官感慨:“真拼啊!”

婚姻生活平淡温馨,新媳妇刘晓莉脾气随和,不计较丈夫名利,她曾对朋友吐槽:“哪有什么英雄光环?衣服袜子照样我洗。”2000年前后的家庭账本还留下一笔支出:资助弟弟去河北读技校的钱,就是她省吃俭用攒下来的。这些琐碎温情往往被外界忽略,其实正是生活最真实部分。

98抗洪、08汶川救灾、云南广南火灾……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有他的身影。从仙桃堤坝泥浆中扒沙袋,到映秀镇废墟中搭帐篷,无论职务怎么变,从未推辞危险任务。据战友私语,其实每逢体检都会查出肺功能异常,可本人始终拒绝申请残疾证,总嫌麻烦、不愿占便宜。“我是健健康康一个汉子嘛!”

2018年主动请缨进藏,高原缺氧让旧伤更频繁发作。但昌都边防巡逻照例参加,下属私底下称呼“大校还是拼命三郎”。去年退休返乡,将自家楼房改成砚台博物馆,本意只是怀念祖辈雕刻手艺,无心商业经营。本村小学老师介绍,现在冬至前夕总能收到署名“老兵”的云南火腿包裹,多年来从未断过。而且每月固定拿两千元资助山区娃娃学费,自掏腰包教毛笔字,据学生王小龙描述:“写字的时候脸特别严肃,经常提醒我们做人要正直,比写字重要多啦!”

偶尔碰上熟悉老人唠嗑,还会提起30年前铁索桥上的生死瞬间,然后话锋一转开始聊今年庄稼收成或者哪户娶媳妇花多少钱——英雄归来,不过也是寻常百姓烟火人生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自然分布于正文及相关地方志、《昭通日报》人物专栏、“中国青年”杂志社采编访谈等渠道整理。如需详细考据可参阅《乌蒙山革命史料汇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录》等公开文献及地方采访纪要(2022-2024年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