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幻想瑞典有多福利好了!斯德哥尔摩工作一年,税收能把你的工资吃掉一半

意昂体育介绍 2025-11-24 17:12:55 83

50%! 我工资的一半! 这是我在斯德哥尔摩拿到第一份工资单时,看到的扣税比例。 那一刻,我拿着那张薄薄的纸,感觉比斯德哥尔摩冬天的冰还冷。 我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对着电脑敲代码,开着没完没了的会,喝着一杯又一杯的苦咖啡。 结果呢? 一半的钱,在我还没闻到味道的时候,就直接被划走了。 划给了瑞典的“福利乌托邦”。

我来瑞典之前,朋友圈里的它,是北欧神话的现实版。 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保障,是人人称羡的高福利社会。 是每天下午三点就可以Fika(下午茶),是长达480天的父母假,是免费的医疗和教育。 听起来,简直就是我们这些在996和内卷中挣扎的年轻人的终极梦想。 于是我带着所有的积蓄和对“躺平”生活的美好幻想,拿到了斯德哥尔摩一家科技公司的工作offer,飞了八千多公里。

我站在斯德哥尔摩的中央车站,看着干净的街道、设计感十足的建筑、金发碧眼礼貌谦逊的瑞典人。 空气里没有一丝杂质,只有初秋清冽的微风。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做出了人生最正确的决定。 只是我当时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在瑞典,这份价格,就是你一半的人生。

一、税收:温柔的第一刀

我至今还记得,入职培训时,HR小姐姐安娜用她那温柔的瑞典口音,微笑着给我们讲解薪酬结构。 “在瑞典,我们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税收体系,它支撑着我们引以为傲的社会福利。” 她说的云淡风轻,好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我当时还傻乎乎的点点头,心想:真好,我马上也要成为这个“引以为傲”的体系的一部分了。

然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到账了。 我的税前工资是50000瑞典克朗(SEK),在斯德哥尔摩算是一个还不错的程序员起薪。 按当时的汇率,差不多是三万多人民币。 我心里盘算着,扣完税怎么也能剩下三万五千克朗吧。 结果,银行短信提示的入账金额,只有两万八千多克朗。 我当时就懵了。 我冲到办公室,找到安娜,把工资单拍在她桌上。 “安娜,这是不是算错了?为什么扣了快一半的税?” 她拿起工资单,仔细看了看,然后又用那种标志性的、波澜不惊的瑞典式微笑看着我。 “没有错呀,你看,这里是市政税(Kommunalskatt),斯德哥尔摩大概是30%左右。然后因为你的收入超过了起征点,所以还要交20%的国家税(Statlig skatt)。哦对了,还有一笔公共服务费(Public service fee)……”

她一条一条的指给我看,每一条都像一把小刀,精准的扎在我的心上。 我这才明白,瑞典的税,根本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 它是一个组合拳。 首先是占大头的市政税,无论你收入高低,只要在斯德哥尔摩工作,就要交大约30%。这笔钱用来支持你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学校、公共交通。 然后,如果你的年收入超过一个临界点(2023年是598,500克朗),超过的部分就要开始交20%的国家税。 这还没完,你还要交一笔固定的公共服务费,用来支持瑞典国家电视台(SVT)和广播电台(SR)。不管你看不看,听不听,都得交。 最后,还有一笔丧葬费(Begravningsavgift),虽然不多,但感觉就像在提前为自己的身后事付款。

我看着安娜,她脸上的表情仿佛在说:“这不是很正常吗?” 我突然明白了,对于瑞典人来说,高税收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这是他们从出生就被植入的社会契约。 你享受福利,你就得出钱。 没有什么是免费的。 “免费医疗”的钱,来自你的税。 “免费教育”的钱,来自你的税。 公园里修剪整齐的草坪,街道上准点的公交车,图书馆里温暖的灯光,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你那被腰斩的工资。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来瑞典“躺平”的。 我是来给瑞典人民的“躺平”生活,贡献燃料的。

我走出办公室,斯德哥尔摩的阳光正好,洒在波光粼粼的梅拉伦湖上。 可我一点也感觉不到温暖。 我只觉得,我的瑞典梦,被这份工资单,无情的劈成了两半。 一半是美好的幻想,一半是残酷的现实。

二、生活成本:无声的第二刀

税后只剩下两万八千克朗,听起来好像也不少?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太天真了。 在斯德哥尔摩,这点钱,只够你勉强“活着”。 税收是明晃晃的第一刀,而高昂的生活成本,则是那把钝刀子割肉的第二刀,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流血不止。

首先是房租,这是压在所有“斯漂”身上的一座大山。 斯德哥尔摩的住房市场,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链家和贝壳,你想租一个“一手房”(förstahandskontrakt),也就是直接从房东公司租的房子,必须去一个叫Bostadsförmedlingen的网站排队。 这个队有多长呢? 平均排队时间是10-15年。 是的,你没看错,是十年。 我认识一个瑞典同事,他说他从18岁生日那天就开始排队,现在30岁了,还没排到市中心一个像样的两居室。 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排队租房基本等于天方夜谭。 那怎么办? 只能进入“二手房”市场(andrahandskontrakt),也就是从别人手里转租。 这个市场的价格,就完全是“市场经济”了。 一个在市中心Södermalm区,面积只有25平米的单身公寓(Studio),月租金可以轻松达到13000-15000克朗。 这一下,就砍掉了我一半的税后工资。 而且,这种二手合同极不稳定,房东可能随时因为各种原因让你搬走。 我在斯德哥尔摩的第一年,搬了三次家。 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身心俱疲的折磨。 在Blocket(瑞典的58同城)上,一个房源下面有几百封求租信,你得像写求职信一样,介绍自己的工作、收入、兴趣爱好,甚至要附上自己的领英主页,证明你是一个“靠谱”的租客。 那种感觉,不是你在挑房子,是房子在面试你。

付完房租,我手里还剩下一万三千克朗。 接下来是交通。 斯德哥尔摩的公共交通系统SL非常发达,地铁、公交、小火车四通八达。 但是,它也很贵。 一张30天的月票,价格是1020克朗。 这笔钱,你省不了。因为在斯德哥尔摩,不开车的话,你的一切出行都依赖它。 好了,现在我手里还剩下一万两千克朗。

然后是吃饭。 如果你想在外面吃,那绝对是一种奢侈。 在斯德哥尔摩,一个最普通的麦当劳巨无霸套餐,大概要100克朗。 中午最划算的“今日午餐”(Dagens rätt),通常包含一道主菜、沙拉、面包和咖啡,价格在120-150克朗之间。 晚上想和朋友出去吃顿饭? 一家中档餐厅,一道主菜的价格普遍在250-350克朗。 两个人随便吃点,加上饮料,轻松突破800克朗。 想喝杯酒? 酒吧里一杯最普通的啤酒(en stor stark),价格在70-90克朗。 一杯鸡尾酒,150克朗起步。 我刚来的时候,和同事去酒吧,他点了一轮啤酒,我看着账单上的数字,心都在滴血。 换算成人民币,我喝了一杯80块钱的工业拉格。 在国内,这个价格我能喝一打。

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做饭。 超市是你在瑞典最好的朋友。 ICA, Coop, Hemköp,这几个名字,你会比你家人的名字还熟。 但即使是自己做饭,成本也不低。 一升牛奶,15克朗。 一公斤普通鸡胸肉,120克朗。 一公斤牛肉末,150克朗。 一公斤西红柿,40克朗。 一小盒蓝莓,40克朗。 我每个月在超市的开销,精打细算,也要花掉至少4000克朗。 现在,我手里只剩下八千克朗了。

这八千克朗,要用来支付我的电话费、网费、健身房会员费(瑞典人人都健身,这是一种社交货币)、偶尔买件衣服、和朋友Fika一下(一杯咖啡+一块蛋糕=100克朗)。 每个月下来,我能存下的钱,寥寥无几。 有时候甚至需要动用国内的储蓄。 我常常在想,我到底是来瑞典工作的,还是来参加一场大型的、沉浸式的“财务生存挑战”真人秀? 那个关于北欧悠闲、富足、无忧无虑的童话,在每个月底看着银行账户余额的时候,都显得那么的讽刺。

三、福利的真相:漫长的等待和“滞后”的服务

“可是你们有免费医疗啊!” 每次我跟国内的朋友抱怨瑞典的生活成本,他们总会这样反驳我。 是的,“免费医疗”是瑞典福利王冠上最亮的那颗宝石。 但只有你真正需要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颗宝石,看起来很美,摸起来却很冰冷。

首先,它不是完全免费的。 在瑞典,你看病需要支付挂号费(patientavgift)。 看一次社区医生(Vårdcentral)大概是200-250克朗,看一次专科医生是400克朗。 当然,瑞典有一个“年度最高费用保障”(högkostnadsskydd)。 在12个月内,你的门诊花费累计超过1400克朗,之后就免费了。 买药也是一样,年度自付费用超过2850克朗,之后就免费。 这个制度听起来很棒,对不对? 它确保了你不会因为一场大病而倾家荡产。 但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及时”的看到病。

在瑞典看病的流程是这样的: 你不能直接去大医院挂专家号。 你必须先预约你的社区医疗中心(Vårdcentral)。 通常,你只能通过电话预约,而且必须在早上特定的时间段打进去。 你会先跟一个护士通话,描述你的病情。 护士会判断你的情况是否紧急。 如果不紧急,她可能会给你一些家庭护理的建议,然后让你观察几天。 如果你坚持要见医生,她会给你安排一个几天后甚至一两周后的时间。 我曾经因为过敏性鼻炎,想去看个专科医生。 我先预约社区医生,等了一周。 见到社区医生后,他给我开了一些非处方的喷雾,让我先试试。 我说我想见专科医生做个过敏源测试。 他说,好,我给你开转诊单(remiss)。 然后,我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三个月后,我才接到专科医院的电话,给我预约了又两个月后的检查。 从我第一次想看病,到我真正见到专科医生,过去了整整五个月。 我的鼻炎,早就靠着从国内带来的药,自己好了。

这种等待,在瑞典是常态。 除非你是紧急情况,比如出车祸、心脏病发作,被救护车送到急诊(Akutmottagning),否则,你的一切“非致命性”疾病,都需要排队。 想做个核磁共振?等半年。 想做个白内障手术?等一年。 我有一个同事的父亲,因为膝盖关节问题需要做手术,排队等了快两年。 他说:“在瑞典,我们都开玩笑说,小病靠自己扛,大病靠等待,快死了才能进急诊。” 这种医疗系统,对于那些真正需要长期、复杂治疗的重症患者来说,确实是一个托底的保障。 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日常的小病小痛,它显得效率极其低下,甚至有点冷漠。 你支付了高昂的税收,换来的是一个“有权看病”的资格,但你行使这个权利的时间,却遥遥无期。 它更像一份昂贵的保险,你每个月都在付保费,但只有在你快要“全损”的时候,它才会启动理赔程序。 至于那些小刮小蹭,保险公司只会告诉你:先生,建议您自行处理。

至于其他的福利,比如480天的父母假,确实是世界顶级的。 但这个福利,对于我这样一个单身的、来瑞典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完全享受不到的。 我交的税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为那些有孩子的家庭买单。 我没有任何意见,这是社会共识。 但这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瑞典的福利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家庭导向”的再分配系统。 它鼓励生育,保障家庭。 但如果你是一个孤身奋斗的个体,你就是那个最主要的“贡献者”,而不是“受益者”。 你用你一半的工资,去供养一个你暂时还无法加入的“大家庭”。

四、Lagom与Jantelagen:戴着镣铐的社交舞

在瑞典待久了,你会发现,比高税收和高物价更让人窒息的,是这里无形的社会文化压力。 有两个词,是理解瑞典人精神内核的关键:Lagom 和 Jantelagen。

Lagom,这个词很难被准确翻译。 它的意思是“不多不少,刚刚好”。 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哲学。 瑞典人的生活,处处体现着Lagom。 咖啡不要太烫,也不要太凉。 工作不要太拼命,但也不能太懒散。 说话不要太大声,但也不能太沉默。 穿着不要太华丽,但也不能太邋遢。 一切都要“刚刚好”。

这种文化,一方面创造了一个平和、稳定、不内卷的社会环境。 在瑞典的公司,你几乎看不到有人加班。 下午五点一到,办公室瞬间人去楼空。 大家要去接孩子、要去健身、要去享受自己的生活。 你的老板也不会因为你准时下班而给你脸色看,因为他自己也跑的飞快。 这听起来很美好,对吗? 但Lagom的另一面,是压抑个性和追求。 在这里,“雄心壮志”不是一个褒义词。 如果你表现的过于努力,过于想往上爬,同事们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你。 你打破了“刚刚好”的平衡。 我刚进公司的时候,为了尽快上手,经常会多研究一会儿代码,或者在下班后还给同事发邮件讨论问题。 我的经理找我谈话,他没有批评我,只是很温和的提醒我: “嘿,我们很欣赏你的热情。但也要注意work-life balance。在瑞典,我们更看重效率,而不是时长。” 我后来才明白,他是在告诉我:别那么拼,不然大家会觉得你很奇怪。 这种文化,对于习惯了“爱拼才会赢”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它磨平你的棱角,让你变得和大家一样。 优秀可以,但不要太出众。

如果说Lagom是瑞典人行为的准则,那么Jantelagen(詹代法则)就是他们思想的枷锁。 Jantelagen源于一本丹麦挪威裔作家的小说,里面有十条法则,核心思想就是: “不要以为你很特别。” “不要以为你比我们好。” “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懂得多。” 这是一种深植于北欧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强调谦逊和平等,但同时也扼杀了个人主义和精英意识。 在瑞典,你很少看到有人炫耀自己的财富或成就。 开着豪车的人,会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 住在豪宅里的人,会把房子设计的很低调。 即使你是公司CEO,在Fika的时候,你也要自己去洗杯子。 这种氛围,让社会变得非常平等、和谐。 但它也让社交变得异常困难,特别是对于外来者。

瑞典人普遍非常内向、害羞、注重私人空间。 你很难和他们建立起“自来熟”的关系。 在公交车上,如果有一个空着的双人座,旁边已经坐了一个人,瑞典人宁愿站着,也绝不会去坐另一个人旁边。 在办公室里,除了工作,大家很少闲聊。 你想约一个瑞典同事下班后喝一杯? 你必须提前一到两周发出邀请。 他们需要“计划”自己的社交活动。 那种“走,下班撸个串去”的即兴社交,在瑞典是不存在的。 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被邀请去一个瑞典同事家里做客。 那对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这意味着,我终于被接纳进了他的“私人圈子”。 这种社交上的“冷”,不是傲慢,而是一种文化习惯。 但对于渴望交流和归属感的异乡人来说,这种冷,有时候比冬天的黑夜更难熬。 你生活在一个一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却感觉自己像在一座孤岛上。 每个人都礼貌的对你微笑,但那微笑背后,是一扇紧闭的门。

五、黑暗与寒冷:对灵魂的物理攻击

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些都还能忍受,那么瑞典的冬天,会给你最后一击。 这是纯粹的、不讲道理的物理攻击。 斯德哥尔摩的冬天,漫长、黑暗、而且寒冷。 从11月开始,天就黑的特别早。 到了12月和1月,情况变得最糟。 早上九点,天蒙蒙亮,像是国内的清晨五点。 下午三点,太阳就已经下山了。 你上班的时候,天是黑的。 你下班的时候,天也是黑的。 一天之中,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你能看到那种苍白、无力的阳光,低低的挂在天边,仿佛随时会熄灭。

这种持续的黑暗,对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很多人会患上“季节性情绪失调症”(SAD)。 你会觉得莫名的疲惫、情绪低落、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公司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会在办公室里安装模拟太阳光的灯,鼓励大家多补充维生素D。 但那感觉,就像是给一个快要冻僵的人,递上了一杯温水。 聊胜于无,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记得有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三点半下班。 走出温暖明亮的办公楼,外面已经是一片漆黑。 寒风卷着雪花,打在我的脸上,像针扎一样疼。 我走进地铁站,看着周围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 那一刻,一种巨大的孤独和绝望感,将我彻底吞没。 我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我为什么要忍受这一切? 为了那所谓的“高福利”?为了那所谓的“生活品质”? 我掏出手机,看到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正在吃着火锅,唱着K,享受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 而我,却要独自一人,回到那个冷清、昂贵的出租屋,面对漫漫长夜。

当然,瑞典的夏天是另一番景象。 夏天是瑞典人“报复性”狂欢的季节。 从六月开始,白天变得极长。 晚上十点,天还亮着。 凌晨两三点,天才会真正黑下来。 阳光变得慷慨而热烈,所有人都涌向户外。 公园的草地上,躺满了晒太阳的人。 湖边、海边,到处都是游泳和烧烤的人。 整个城市都充满了勃勃生机,仿佛要把整个冬天的压抑都释放出来。 尤其是仲夏节(Midsommar),那是瑞典最重要的节日。 人们会戴上花环,围着仲夏柱跳着滑稽的青蛙舞,喝着烈酒,唱着歌,庆祝光明的回归。 那一刻,你会觉得瑞典是全世界最美好的地方。 但你知道,这种美好,是短暂的。 它就像一场绚烂的烟火,绽放过后,紧接着的,又是长达半年的黑暗和寒冷。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夏天显得尤为珍贵,也让冬天显得更加难熬。

六、Systembolaget:被国家“安排”的微醺

在瑞典,你想喝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里没有7-11或者全家,让你在深夜想喝一杯的时候,可以随时买到啤酒和威士忌。 在瑞典,所有酒精浓度超过3.5%的酒,都只能在一个地方买到——国营的酒类专卖店,Systembolaget。 这是国家为了控制酒精消费而设立的垄断机构。

第一次走进Systembolaget,我感觉自己像是进了一个图书馆或者药店。 里面安静、整洁、秩序井然。 所有的酒都按照产地、种类、价格,分门别类的摆放在货架上。 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没有买一赠一的促销。 店员都穿着统一的绿色制服,他们不是销售员,而是“顾问”。 他们会专业的向你介绍不同酒的风味和搭配,但绝不会劝你多买一瓶。 整个氛围,充满了理性和克制,和你印象中卖酒的地方,完全不一样。

更“瑞典”的是它的营业时间。 周一到周五,早上十点开门,晚上七八点就关门了。 周六,下午三点就关门。 周日和所有公共假期,全天不开门。 这意味着,如果你周五晚上想开派对,你必须在下班后,赶在它关门前冲过去。 如果你周六下午突然想喝一杯,对不起,你只能等到下周一。 这种制度,对于习惯了便利生活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 我为什么要被国家规定,我什么时候可以买酒? 但对于瑞典人来说,这又是“正常”的。 这是国家在“为你好”,防止你过度饮酒。

Systembolaget的存在,是瑞典“保姆式国家”(Nanny State)最生动的体现。 国家像一个严格的家长,为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制定好了规则。 它认为你知道的,不一定是对的。 它要用它的方式,来引导你过一种“健康”、“正确”的生活。 高税收,是为了让你享受福利,不要担心生老病死。 限制酒类销售,是为了你的健康,防止你成为酒鬼。 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候会让你觉得很安心。 但有时候,也会让你觉得窒息。 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而是一个被精心看护的孩子。 你的个人自由,在“集体利益”和“社会健康”的大前提下,被让渡了一部分。 你获得了安全,但失去了一部分选择的权利。 这又是一场交易。 你是否愿意做这场交易,取决于你对“自由”的定义。

七、幻象的破灭:别再幻想瑞典了

在斯德哥尔摩工作一年后,我选择了离开。 我没有续签我的工作合同。 当我告诉我的瑞典同事这个决定时,他们都表示非常惊讶。 “为什么?这里不好吗?” 我看着他们真诚而困惑的眼睛,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我能告诉他们,我厌倦了用一半的工资去为一个我无法完全融入的体系买单吗? 我能告诉他们,我受够了在漫长的冬夜里,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吗? 我能告诉他们,我想念国内那种充满烟火气的、混乱但生机勃勃的生活吗?

瑞典很好,真的很好。 它干净、安全、有序、平等。 这里的自然风光美得像一首诗。 这里的人们,虽然内向,但善良、诚实、有礼貌。 这里的社会,确实为你提供了一张坚实的安全网,让你不至于坠入深渊。 但它不是天堂,更不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乌托邦。 它是一个巨大的、精密的社会机器。 你想要享受它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接受它的规则,成为它的一部分。 你要接受高昂的“会员费”,也就是税收。 你要忍受它在某些方面的低效率,比如医疗。 你要适应它那种“刚刚好”的、压抑个性的文化氛围。 你要对抗那漫长黑暗的冬天。

我们总是容易对远方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们把瑞典想象成一个逃离现实内卷的避风港。 我们以为来到这里,就可以自动获得“工作生活平衡”和“内心平静”。 但现实是,没有哪里是避风港。 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问题和挑战。 在瑞典,你可能不再需要为996而焦虑,但你可能要开始为高昂的房租、漫长的等待和社交的隔绝而焦虑。 你逃离了一种困境,却可能陷入另一种困境。

我离开斯德哥尔摩的那天,是个晴朗的夏日。 飞机起飞,我看着底下那片被森林和湖泊环绕的美丽城市。 我心里没有不舍,也没有怨恨。 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 这一年的经历,像一场昂贵的社会实验。 它让我明白了,那个所谓的“瑞典梦”,本质上是一份契约。 一份用高昂的个人所得和一部分自由,去交换集体安全和稳定的契约。 这份契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对于渴望安定、组建家庭、看重社会保障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份完美的合同。 但对于我,一个还想折腾、还想看看世界更多可能性的年轻人来说,这份合同的代价,太高了。

所以,别再幻想瑞典有多福利好了。 在你决定奔赴这个北欧童话之前,请先问问自己: 你愿意用你一半的汗水,去浇灌别人的花园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欢迎来到瑞典。 如果不是,那么,请三思。 因为生活最终的本质,不是逃离,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恰到好处的平衡。

瑞典(斯德哥尔摩)旅游出行TIPS:

关于钱: 瑞典是“无现金”社会的先锋,很多地方(包括公共厕所)都只接受刷卡或移动支付。请务必准备一张国际信用卡(Visa/Mastercard)。现金几乎无用武之地。关于酒: 如果你想在住宿的地方小酌一杯,切记提前规划。所有酒精浓度超过3.5%的酒,都必须去国营酒类专卖店Systembolaget购买。注意它的营业时间,尤其是周末,下午三点就关门,周日不开。酒吧和餐厅的酒水非常昂贵。关于吃: 想省钱,多利用午餐时间的“Dagens Rätt”(今日午餐),通常价格在120-150克朗,性价比最高。晚餐非常贵,自己去ICA、Coop等超市买食材做饭是最经济的选择。很多超市晚上关门前会有打折的熟食和面包。关于交通: 购买一张SL交通卡,可以乘坐斯德哥尔摩所有的地铁(T-bana)、公交、部分轮渡和小火车。如果停留时间超过3天,购买72小时票或7天票比单次买票划算的多。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本身就是艺术品,值得专门花时间逛逛。关于季节: 夏天(6-8月)是最佳旅游季节,白天超长,气候宜人,但也是旺季,住宿和机票最贵。冬天(11-3月)非常寒冷且白天极短,但可以体验独特的北国冬日风情,看到圣诞市场,而且游客较少。无论何时来,都要带一件防风防雨的外套。关于社交: 不要指望和瑞典人快速成为朋友。他们非常注重私人空间和边界感。保持礼貌、安静,遵守秩序(尤其是在排队时)。Fika是体验瑞典文化的好方式,找个咖啡馆,点一杯咖啡和一块肉桂卷(Kanelbulle),坐下来慢慢享受。关于“免费”: 记住,瑞典没有什么是真正免费的。你看到的所有干净的街道、美丽的公园、便捷的公共设施,都是由极高的税收支撑的。抱着一颗平常心去体验,而不是抱着对“乌托邦”的幻想,你的旅程会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