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晚年创作历史剧《武则天》是否讨好江青
要是有人告诉你,五十多年前中国有一位重量级大师,写出了轰动文坛的历史剧《武则天》,而创作动机竟然和一块石窟造像、大半个中国的考古梦想挂钩,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有人说这剧是专门写给江青看的,有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后人的瞎猜。到底《武则天》背后的玄机是什么?难道宫廷与剧场之间真能隔空对话?今天我们就拆开这部剧创作的心跳过程,也想问问大家:历史的迷雾里,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观点一端,是不少人觉得郭沫若写《武则天》,是为了向谁“献殷勤”,为权力效劳;另一端,是些历史学家坚决不同意,认为他是时代解放的先锋。有人揣测,“江青刚开始负责电影,不久后就掌握大权,郭老是不是早有眼光,提前献一份艺术礼物?”还有人搬出了武则天的“翻案”情节,怀疑全剧是不是夹带私货。到底是艺术理想,还是政治操作?郭沫若究竟是在抒发心志,还是在表忠心?悬念就在这里。
要还原事情的真相,得从1959年说起。那年夏天,郭沫若跑遍洛阳、西安、太原,把历史的“地气”吸了个够。他在龙门石窟的奉先寺,看着武则天亲题造像,心里忍不住想:为什么这个大唐女皇被说成千古罪人?于是他写下《访奉先寺石窟》,首度表现出为武则天“翻案”的意思。60年春,剧本初稿亮相《人民文学》,立即引发讨论。各路专家和老百姓对此纷纷发表意见——有的拍手称赞,觉得终于为女人正名;也有人纳闷:为什么不多讲点武则天的狠辣一面?在街头巷尾,甚至连小卖部的大妈都能聊两句:女皇落子关乎历史,郭老敢写是有胆量!
就当大家以为剧本争议到此为止,郭沫若自己“反转”了剧情:他并不是只关心女权或者历史翻案。他曾公开发表意见,自己其实是一位“考古发烧友”,盼望着哪天能把乾陵破土挖掘,说不定能找到流传千年的《兰亭序》。一部历史剧,原来背后还藏着考古的野心?这才让人恍然大悟。用艺术炒热一个沉睡千年的皇陵,不但能让古墓破土,也能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抬头。矛盾激化了:有人觉得这是真正的民族气魄,有人则觉得这是将考古变成个人明星秀。前文那些女皇、翻案的伏笔,其实都指向更大的目标——国家文化觉醒,一场不见硝烟的“文物运动”随之展开。
实际进展并不顺利。表面上,乾陵发掘这个想法被赞赏,可政策上就是不批准,官方担心再出现“定陵之难”,即考古搞砸、文物受损。郭沫若再有本事,也只能空怀遗梦,皇陵依旧翻不了身。《兰亭序》归属成了永远的未解谜题。大学者的国家抱负,终归遇到现实的难关,把想象变成行动远比拍案写剧要难得多。此时各方分歧也越发尖锐。有人骂郭老“想得太美”,有人支持保护文物,无数声音搅在一起。国家、个人、文物、女性、权力,全都搅成了一锅粥,剧本成为时代议题的缩影,和解仿佛越来越遥远。
有些人太爱解释,总把文艺作品看成政治密码。这回《武则天》也是,大家争着解读,说郭沫若是为了谁谁谁写剧本,把一出历史戏说成宫廷表演。要是真是这么简单,郭沫若就成了拍马屁第一人,艺术理想都不用谈。剧本能引发争议说明他有本事,也说明这个时代不简单。有的说“女皇翻案”是为了给女人鼓劲,其实跟国家考古、民族文化都有关系。篇篇文章都把郭老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结果夸着夸着,矛盾全冒出来了。要这样“假装夸奖”,其实就是用名人的光环盖住了所有难题,反倒让我们更容易忽视剧本里那些扑面而来的历史真相。政治、艺术、个人野望,谁敢说不夹杂着点私心?谁又能拿出真凭实据说“这就是全部”?文艺到底是为谁服务,我们恐怕还要思考很久。
《武则天》这个剧本,到底是郭沫若私人梦想的“许愿池”,还是替新中国女性正名的大旗?有人赞他把女性形象拉到历史舞台中央,也有人嘲他“野心太大想挖乾陵”。这出戏到底是艺术理想、历史翻案,还是文物营销?如果把郭沫若身上的文化包袱全压在一个剧本上,难道我们只需要相信大师的每?你觉得,历史剧应该是忠实还原历史,还是夹带点个人烟火?还是政治和艺术根本无法分开?不如留言说说,到底你怎么看——剧场与乾陵之间,郭沫若写的到底是谁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