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在最后一刻,以首相身份警告全体日本人,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2025年10月10日午夜,东京首相官邸的灯比平时多亮了俩小时。
再过不到七个小时,石破茂就得交出内阁总理大臣的印信。
幕僚们忙着收拾文件、删电脑缓存的时候,他最后一道“首相指令”悄悄挂上了官邸官网。
那是篇6000多字的文章,叫《战后八十年之际内阁总理大臣所感》,标题平平无奇,开头却用黑体写着“切勿重蹈覆辙”。
这东西没法律效力,却成了日本战后最能挑动争议的“临别赠言”。
卸任前几小时扔“炸弹”?
石破茂真不是那种脑子一热就做事的政客。
自民党内部有人说,这份文稿从8月15日就开始准备了,那天是日本战败80周年纪念日。
稿子前后改了二十遍,参与写的就三个人:他的三个心腹秘书,再加一个庆应大学的宪法学教授。
他为啥拖到卸任前几小时才发?本来想猜是不是临时起意,后来发现根本不是。
他就是故意避开党内审议,等发出来了,生米煮成熟饭,既不用让内阁集体担责,也没人能拦着。
这招被在野党骂“程序越轨”,可民间不少人却觉得“他终于说真话了”。
《朝日新闻》社论写得挺到位:“当政治人物不再惦记选票,才算真正有了历史坐标。”
其实对比之前的首相,石破茂这操作挺反常的。
之前安倍晋三卸任,重点说的是政策怎么延续;菅义伟卸任,满脑子都是疫情应对总结。
也就石破茂,卸任前不聊当下,反倒揪着八十年前的战争说事儿。
还有那个庆应大学的教授,我特意查了下,人家长期研究战前宪法的毛病,写过《明治宪法与军部专权》这类论文。
有他帮忙,稿子的反思味儿才这么浓。
骂自己人挺狠,碰红线就缩?
石破茂在文章里就问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为啥没拦住那场战争?”他没像以前那样,把锅甩给“军部暴走”或者“国际孤立”,反倒列出了四个“制度病根”,每一个都戳在自己人身上。
第一个是“宪法空转”。
明治宪法里,天皇管军队的权力不受议会制约,内阁和军部各干各的,政府根本没法把政治和军事目标拧到一起。
就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内阁不想扩大战事,可军部根本不听,最后还是打起来了。
这事儿放现在看,制度没约束力,麻烦肯定来。
第二个是“议会失能”。
1940年有个叫斋藤隆夫的众议员,因为说反对军部的话被除名了。
他当时就说“战争会拖垮日本经济”,结果呢?议会不仅不护着他,还说他“扰乱军心”。
这就说明,那会儿的议会就是个橡皮图章,连军部都管不住。
第三个是“媒体失语”。
战前有个《新闻纸法》,把报道空间压得特别死。
1937年七七事变后,《读卖新闻》因为登了日军伤亡数据,直接被停刊一周。
媒体都不敢说话,扩张主义的言论自然就占了上风。
第四个是“信息封闭”。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外务省明明知道美国可能对日制裁,却没告诉陆军省。
陆军省还以为“美国不敢动手”,最后把局部冲突搞成了全面战争。
你看,信息不通,决策能不瞎吗?不过话说回来,石破茂的“手术刀”碰到两处敏感点时,明显软了。
日本宪法学专家佐藤卓巳说得挺实在:“石破茂能反思制度问题,已经比以前的官方说法进了一步。
但在自民党保守派和右翼团体的压力下,他不敢碰天皇责任,不然就是政治自杀。”
对比1995年村山谈话,人家直接承认“殖民统治和侵略”,还说要道歉;2015年安倍谈话,却强调“别让子孙继续道歉”。
石破茂把重点从“道德责任”转到“制度失灵”,算是换了个角度,但关键问题不碰,这反思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左右翼都骂他,年轻人却不知九一八?
石破茂这篇文章一出来,日本政坛的反应特别荒诞,左翼和右翼居然一起骂他。
自民党政务调查会长高市早苗连夜开记者会,说“这会撕裂历史共识,给外界错误信号”。
她之前就说过“战前日本是为解放亚洲而战”,现在骂石破茂,其实是怕他的话动摇了自己的立场。
极右翼团体“日本会议”更夸张,发声明说石破茂“自我贬低国格”,还要求下届政府“删掉这份记录”。
这个团体1997年就成立了,一直主张“否认战争侵略性”“修改和平宪法”,2024年还组织过“反对战后反思”的游行,他们骂石破茂一点都不意外。
在野党也没给好脸色。
立宪民主党党魁野田佳彦讽刺他“在位时不做,卸任才说,没诚意”;共产党书记局长小池晃觉得“回避侵略责任,反思就没了灵魂”。
你看,两边骂的点不一样,却都对着石破茂来,这在日本政坛挺少见的。
但石破茂真正想警告的,其实是日本的年轻人。
NHK今年8月做过调查,30岁以下的日本人里,没几个知道“九一八事变”;还有不少人在学校没学过系统的战争史,觉得日本没“侵略”过亚洲。
我还看到共同社去年的调查,45%的高中生不知道“南京大屠杀”,62%的学校没讲过日本对亚洲的战争伤害。
更无奈的是,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审定教科书时,好多初中教材都淡化了“慰安妇”“强制劳工”的内容。
如此看来,石破茂在文章里写“和平国家的基石,不光是制度设计,更要每个人主动想战争与和平的事”,其实是在担心,年轻人忘了历史,民粹口号就容易骗到人;政客再拿“外部威胁”拉选票,日本说不定就不知不觉滑向冲突了。
国际上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也不一样。
美国《外交政策》说“它像根刺,扎在否认历史的铜墙上,就算拔不掉,也让人知道墙那边还有别的可能”。
10月11日清晨,石破茂离开官邸时,跟送行的记者就说了一句:“我把该说的都说了。”
然后坐车消失在东京的晨雾里。
他这事儿做得挺有政治孤勇的,明知会被骂,还是把想说的话讲了出来。
但日本要真不想重蹈覆辙,光靠一份卸任文件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