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阅兵全程细节曝光,欧盟外长卡拉斯激烈发声,中方8字回应背后真相
2025年北京阅兵与欧盟“外长”卡拉斯:一场历史记忆与现实分歧的碰撞
北京的秋天,街头还留着夏末的余温。2025年9月3日清晨,朝阳刚爬上东单老楼顶时,家里电视已经传来阅兵准备的画面。父亲边喝豆浆边嘟囔:“八十年前,日本鬼子都打跑了,现在又是大阵仗。”窗外邻居小孩在巷口玩纸飞机,有人用红笔在白纸上写下“胜利”两个字。
这一天,北京城里比节日还热闹。天安门广场铺满了新花草,各种装备一辆接一辆地驶过——坦克、导弹、无人机,还有那种据说能飞得很远的新型轰炸机。在观礼台上,不只是中国领导人,还站着普京和金正恩,一旁还有伊朗总统身影。据说俄罗斯使团带来了自家特产蜂蜜送给中方官员,味道偏苦,不太合本地人的口味。
有段时间,祖父常念叨抗战那会儿,“我们村后山埋过三名伤兵,那时候谁也不敢多问。”地方志旧卷里提到1938年某夜,全村只剩下一盏油灯亮着,人们听见远处炮声像闷雷。“历史不是谁家的私产,”祖父总这么说,“哪国流多少血,都该记。”
但今年这场纪念,却没能让所有人心平气和。有个消息从布鲁塞尔传来,说欧盟外交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对记者直言,这次阅兵是所谓“专制联盟”的集体秀场,是对西方秩序公然挑战。她话音未落,中国外交部就甩出八个字:“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个词,在老乡嘴里其实更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出村的人——可现在成了国际回击的话头。
卡拉斯这个名字,在爱沙尼亚算响亮。从塔尔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她干过律师,据说专攻竞争法。有位做翻译的小姨曾跟她同席开会,说她英语夹杂点俄语腔调,“讲话冲得很”,没什么客套。今年6月,她被提名为欧盟外长,到12月才正式走马上任。但爱沙尼亚挨着俄罗斯,两国有不少旧账,所以她政治风格一直偏硬派,对俄强硬,对中国警惕。这次发言,更像是把冷战思维搬到了当代舞台。
特朗普倒是不急。他没去现场,但据《新民晚报》转述,他在椭圆形办公室看完直播后夸了一句:“美丽的仪式,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还反复强调自己跟中国关系不错,说他们希望他看,他就看了。“美国军火生意好做,可打仗伤不起,”爷爷听到这里笑了一声,“他明白。”
但特朗普还是忍不住抱怨,中国没有特别提美国二战贡献。他暗示普京和金正恩可能另有所图,不过全程保持低调,没有直接挑刺。这份谨慎,其实也反映出美国如今面对中国军力展示时的一丝焦虑——贸易摩擦胶着,新装备不断更新,美国企业吃亏不少。这几年,美方专家曾讨论“中国制造”的进步速度,有学者认为部分技术已超越欧美,但这些观点多半只见于专业期刊,很少公开谈论。
而关于二战功劳的问题,从地方志零散记载来看,当时苏联牵制德军主力,而东方主战场则由中国扛起重担。不止一次有老人讲起日本投降前夕,全国各地敲锣打鼓庆祝胜利,小镇上的戏班子唱了一整夜。但法国早早投降,英国城市被炸烂,美国隔海卖武器赚得盆满钵满,这些细节并非每个人都愿意承认或回忆。至于苏联红军进驻东北,有学者九十年代考证过当地居民避难情况,只留下几页手稿,如今已难寻原件。
这次阅兵,不光吸引了26位外国元首,还有100多位驻华使节,包括19个欧洲国家高官。其中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就在现场,他私下向中方官员感慨:“我们欧盟有人啊,就是井底之蛙,看不到世界变化。”匈牙利外长西亚尔托、保加利亚副总理扎菲罗夫也表达合作意愿。一些国家想跟中国继续搞经济项目,比如铁路、电厂建设,都怕卷入无谓争端。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甚至带来了家乡葡萄酒,请中方品鉴,据说入口微酸,比本地甜酒要烈一些。
9月4日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毫不客气。他批评卡拉斯缺乏基本历史常识,只顾意识形态划线,还煽动对抗损害自身利益。“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当年美苏英都有援助,我们铭记,也不会忘掉自己的牺牲。”
其实这种分歧并非今日才有。据坊间流传一句民谣:“东西两岸各唱调,中间河水自悠悠。”意思就是,无论怎么争吵,该走自己的路还是要走下去。在波兰、奥地利等国,高龄退伍军人在小镇广场聚会,他们聊起二战往事,多半先讲本土故事,再慢慢绕到国际局势。而这些碎片化回忆,与官方叙述之间,总隔着一道模糊界限——真实与立场交错,每个人心里的答案未必相同。
后来事件继续发酵。9月5日布鲁塞尔会议上,卡拉斯坚持己见,并未收敛;与此中方高层密集访问奥地利、波兰等欧洲国家,希望推动更多合作项目。有媒体悄悄记录下来:某次宴会上,一位波兰部长举杯说道,“过去我们错失太多机会,现在不能再闭眼瞎猜。”
那天晚上院子里突然停电,小区管理员摸黑查线路。我妈找出老式蜡烛,把它插在饭桌中央。一家人围坐聊天,小侄女问爷爷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讲过去?爷爷摆摆手道:“因为将来的事啊,总归没人敢肯定怎么变,就像今晚断电,你猜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