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50岁宣布放弃追究西贝,风波转向
一桌标价上百的“现炒菜”,端上来的却是中央厨房预制、门店复热的半成品——这不是某家街边小店的“潜规则”,而是消费者在知名连锁餐厅西贝莜面村的真实遭遇。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怒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却从不告知”,一场关于餐饮透明度的风暴就此引爆。
这场风波的核心,远不止于一道菜的做法。它撕开了中国餐饮业长期回避的真相:当效率与成本压倒知情权,消费者是否只能被动接受?9月14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行业群内回应,一边承诺“打明牌”“向胖东来学习”,一边却称罗永浩为“网络黑嘴”“太坏了”。这种矛盾姿态激怒罗永浩,使其一度决定起诉。然而9月15日,罗永浩宣布放弃追责,称“五十岁后,不想再为面子较劲”。
他收手了,但问题没有消失。
预制菜本身并非原罪。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渗透率尚不足15%,远低于美日60%的水平。真正的问题在于“不透明”。西贝坚称“无预制菜”,却又无法提供具体加工流程;而对比之下,老乡鸡则主动推出“红绿灯”标识系统:绿色为现做,黄色为半预制,红色为全预制,并开放全链路溯源。其84款正餐中,现做类占比超七成,全预制菜不足2%。这种坦诚换来了消费者用脚投票——事件后订单增长超30%。
有人质疑,公开信息会影响商业机密。但老乡鸡证明,真正的竞争力不在“隐瞒”,而在“信任”。当一家企业敢于把厨房搬进阳光下,它赢得的不仅是口碑,更是行业话语权。贾国龙嘴硬称“生意宁可不做”,实则是将个人情绪置于两万名员工生计之上,暴露的正是传统企业家在公众监督面前的傲慢与脆弱。
罗永浩的退场,不是终点,而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一个正在觉醒的消费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更要求“知情”。他的放弃,不是妥协,而是把战场从个人恩怨转向制度建设——推动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当透明成为竞争力,遮掩就成了最大的风险。这一次,被改变的不该只是一个西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