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 72 小时内袭击叙利亚、黎巴嫩等 6 国,此举意味着什么?

意昂体育介绍 2025-09-18 22:16:44 106

以色列在2025年9月8日至10日72小时内对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黎巴嫩、叙利亚、突尼斯、卡塔尔和也门发动密集袭击,这一行动标志着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其战略意图和后续影响可从以下维度深入分析:

一、战略意图:军事威慑与政治博弈的双重驱动

1. 压制伊朗代理人网络

以色列此次袭击的核心目标是削弱伊朗通过代理人构建的“抵抗之弧”。叙利亚的霍姆斯空军基地和黎巴嫩贝卡谷地的真主党设施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旨在切断伊朗向真主党输送武器的陆路通道。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萨那地区遭空袭后,胡塞领导人迈赫迪·马沙特誓言“反击必将到来”,反映出以色列试图通过“预防性打击”遏制伊朗在红海和阿拉伯半岛的影响力。

2. 国内政治危机转移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面临国内司法改革争议和安全政策质疑,通过高调军事行动凝聚民族共识成为其重要策略。袭击发生后,内塔尼亚胡公开宣称“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并加速推进约旦河西岸“E1区”定居点建设,试图将国内矛盾转化为对“国家安全”的共同关注。

3. 试探国际社会底线

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多哈的空袭直接冲击了中东斡旋机制。卡塔尔作为哈马斯谈判的关键调解方,其主权遭侵犯后,欧盟宣布暂停对以援助资金,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罕见谴责以色列“损害美以共同目标”,但特朗普政府仅要求以方“不再袭击卡塔尔”,显示西方阵营内部矛盾 。

二、地区影响:冲突升级与秩序重构的连锁反应

1. 代理人战争全面激化

胡塞武装在袭击后迅速反击,向以色列发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并对拉蒙机场实施无人机攻击,标志着红海地区冲突从“间接对抗”转向“直接交火”。黎巴嫩真主党虽未立即大规模反击,但其在贝卡谷地的有限报复(如8月22日向以军基地发射导弹)表明可能采取“逐步升级”策略 。

2. 人道主义危机深度恶化

加沙地带在72小时内至少150人死亡、540人受伤,超240万人陷入粮食和医疗短缺 。国际援助船队在突尼斯水域遭袭后,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警告,加沙可能在数周内出现“饥荒级”人道主义灾难。

3. 地区安全架构面临挑战

以色列对叙利亚主权的持续侵犯(如袭击拉塔基亚军营)加剧了巴沙尔政权的生存危机,而伊朗通过叙利亚港口向真主党输送武器的通道被切断,可能迫使伊朗调整地区布局。此外,沙特、埃及等海湾国家对以色列的批评声调升高,显示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联盟”裂痕扩大 。

三、国际反应:阵营分化与外交博弈的新态势

1. 西方阵营的矛盾与妥协

欧盟在9月10日宣布暂停对以援助资金,并考虑部分中止《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的贸易条款,这是欧盟迄今为止对以最强硬措施。但德国、匈牙利等成员国反对全面制裁,反映出欧洲内部在经济利益与价值观外交间的摇摆。美国虽在安理会支持谴责以色列,但特朗普政府要求以方“不再袭击卡塔尔”的私下施压,暴露出美以特殊关系的复杂性 。

2. 阿拉伯国家的联合反制

卡塔尔、沙特、埃及等12个阿拉伯国家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国家恐怖主义行径”,并呼吁联合国安理会启动“紧急军事干预”。黎巴嫩政府则加速推进解除真主党武装计划,试图将安全主导权收归国家,以换取国际支持 。

3. 中国的建设性角色凸显

中国外交部在9月12日明确反对侵犯主权行为,呼吁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并强调“暴力循环难以带来持久安全”。卡塔尔驻华使馆随后发文感谢中国“基于正义的发声”,称其为中东注入“和平能量”。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合作项目(如沙特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未受此次冲突直接影响,显示中国通过经济纽带维护地区稳定的策略仍具韧性 。

四、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

1. 军事动态

- 以色列持续施压:以军在9月10日后继续空袭加沙地带,重点打击哈马斯高层住所和地下隧道网络,并在约旦河西岸增派地面部队。

- 胡塞武装升级对抗:也门胡塞武装在10日夜间对以色列发动两轮无人机袭击,造成拉蒙机场短暂关闭,并威胁将袭击范围扩大至红海商船。

- 真主党有限报复:黎巴嫩真主党在贝鲁特南郊部署新型“法迪-2”导弹(射程105公里),但尚未对以境内目标发动大规模攻击,显示其试图避免全面战争 。

2. 外交博弈

- 联合国紧急磋商:安理会于9月12日召开闭门会议,讨论通过“紧急人道走廊”决议,但美国否决了要求以色列停火的提案。

- 中美立场差异: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多萝西·谢伊罕见谴责以色列袭击卡塔尔“损害美以共同利益”,而特朗普政府私下要求以方“不再袭击友好国家”,反映出美国内部分裂 。

- 地区斡旋努力:埃及、约旦等国正推动“停火换重建”方案,提议以色列撤出加沙北部,以换取国际社会对加沙重建的资金支持,但遭以方拒绝。

3. 经济与民生影响

- 加沙人道危机: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报告称,加沙90%的人口依赖人道主义援助,而以色列的封锁导致面粉库存仅能维持72小时 。

- 地区能源波动:也门荷台达港遭袭后,国际油价上涨3.2%,布伦特原油突破95美元/桶,加剧全球通胀压力 。

五、关键挑战与风险评估

1. 冲突外溢风险

以色列对叙利亚的空袭可能引发俄军直接介入——叙政府已请求俄罗斯加强防空系统部署,而俄军在塔尔图斯港的军事存在为干预提供了地缘支点。此外,胡塞武装若持续袭击红海航运,可能迫使美国组建“护航联盟”,进一步激化与伊朗的对抗 。

2. 国际制裁的实际效力

欧盟暂停对以援助(每年约600万欧元)和贸易优惠的影响有限,因以色列对欧贸易额仅占其总额的32%,且欧洲企业对以投资(721亿欧元)远高于美国(392亿欧元),全面制裁面临经济反噬风险 。相比之下,斯洛文尼亚等国单方面禁止从以色列定居点进口产品,可能形成“示范效应”。

3. 长期解决方案的缺失

以色列推进“E1区”定居点建设和内塔尼亚胡“消灭哈马斯”的强硬立场,彻底否定了“两国方案”的可行性。联合国大会虽在9月12日以142票赞成通过支持“两国方案”的决议,但以色列回应称其为“毫无意义的政治操弄”,凸显和平进程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