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保沦为底层百姓的奢侈品时,就已经背离了它的宗旨!
社保,本是国家为社会成员编织的“安全网”,核心宗旨是通过统筹共济,让每个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失业时都能获得基本保障,尤其要为底层百姓兜底,避免他们因风险陷入生存困境。可如今,部分底层群体却面临“想保却保不起”的尴尬,社保在他们眼中逐渐沦为“奢侈品”,这无疑与它的初衷背道而驰。
对底层百姓而言,社保的“奢侈感”首先源于收入与缴费的失衡。快递员、环卫工人、灵活就业者等群体,月收入多在最低工资标准上下浮动,既要承担房租、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刚性支出,又要面对社保缴费的压力——以灵活就业人员为例,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年缴费额便可能超过万元,对月入三千的他们来说,这笔钱相当于数月的生活费。不少人只能在“当下生存”和“未来保障”间二选一,最终无奈断缴,社保的“保障属性”在现实压力前成了泡影。
其次,社保的“奢侈品化”还体现在制度衔接的缝隙上。底层群体中,灵活就业者占比越来越高,他们没有固定单位代缴社保,需自行处理参保、缴费、转移等全部流程。部分地区的参保手续繁琐,线上操作对不熟悉智能设备的群体不友好,线下办理又要奔波多个部门;而当他们跨省流动时,社保转移的周期长、手续杂,甚至出现缴费记录丢失、年限无法累计的情况。这些“隐形门槛”让本就精力有限的底层百姓望而却步,即便想参保,也可能因流程阻碍被迫放弃。
更值得深思的是,社保的宗旨本是“普惠公平”,可当底层群体因经济压力或制度障碍被排除在外,而高收入群体能通过更高缴费获得更优厚的保障时,社保的“共济性”便被削弱。原本应是“强者帮弱者”的统筹机制,逐渐变成“有能力者享保障”的现实,这不仅违背了社保诞生的初心,更可能加剧社会分层——底层百姓失去社保托底,年老后只能依赖子女或救济,陷入“越穷越没保障,越没保障越难脱贫”的循环。
社保不是少数人的“福利特权”,更不该是底层百姓的“奢侈品”。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平等享有社会发展的红利,让保障覆盖到最需要的人。当务之急,需要从降低底层群体缴费负担(如按收入比例灵活调整缴费基数、增加财政补贴)、简化灵活就业者参保流程、完善社保转移接续机制等方面发力,让社保重新回归“兜底保障”的本质。唯有如此,才能让底层百姓真正感受到社保的温度,让社保的宗旨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公平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