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购买量下降,普京无法再回避,要到中国推心置腹谈一次

意昂体育介绍 2025-08-23 17:44:30 178

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中俄贸易量下滑时,罕见地用上了“令人不快”这个词。 要知道,他们平时最爱嘴硬,现在连他们都这么直白,情况有多严重可想而知。 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阿利汉诺夫亲自证实,从今年一月开始,中俄贸易量就一路往下掉,挡都挡不住。

中国海关的数据更具体:2025年1到7月,中俄贸易额1258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的2450亿美元比起来,硬生生少了8%。 如果只是一两个月波动还能说是偶然,但连续七个月往下走,这趋势已经明明白白摆在眼前。

拆开来看,下滑是全方位的。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少了11%,成品油暴跌28%,连液化天然气也降了13%。 不只能源,木材、煤炭这些硬货同样没逃过,各减10%。 俄罗斯手里能卖得动的几样王牌,在中国市场全面遇冷。

这种变化,跟中俄关系好坏没关系。 真正的原因,是中国没那么大胃口了。 去年国际油价高企,中国多买原油,一部分是为了补库存,一部分是想提前锁定价格。 今年油价回落,库存也满了,自然不用再抢着买。 成品油这块,中国自己产能就够,俄罗斯货只是用来补缺口,今年缺口变小,进口量直接砍掉近三成。

天然气的情况更明显。 中国新能源发展飞快,风电光伏装机量猛增,天然气的实际消耗比预期弱了不少。 再加上和卡塔尔、澳大利亚的长协合同已经锁定了基础供应,现货市场自然没多少空间留给俄罗斯。

至于木材和煤炭,命运更是和中国房地产、基建深度绑定。 如今中国房地产转向高质量住房模式,基建项目也在优化节奏,这些原材料的需求自然往下走。 不是俄罗斯的货不好,而是中国用量的天花板就在那儿。

但对俄罗斯来说,中国少买一点,都是要命的事。 波兰经济学家马切伊·卡尔瓦辛斯基说得直白:中国进口一缩,俄罗斯财政压力瞬间变大。 俄罗斯联邦预算超过三分之一都靠能源税收和关税撑着,出口量掉下去,财政现金流直接缩水,军费、福利、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全都会绷紧。

俄罗斯现在几乎被西方市场彻底封死,能源能大规模卖的地方只剩中国和印度。 中国需求这一降,等于卡住了俄罗斯的财政咽喉。 普京过去还能说这是“暂时波动”,但数据月月往下走,漂亮话再也糊弄不了人,他只能亲自出马。

于是,俄罗斯提出在8月底的上合峰会期间加一场中俄印三方会谈。 普京和莫迪8月31日到中国,峰会要参加,小圈子也得谈。 俄方想搞个固定机制,把三边对话常态化。

普京这个安排很巧妙,既借着上合场合显得自然,不用额外劳师动众,又能向全世界释放信号:俄罗斯不孤立,身边还有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伙伴。 尤其是在财政吃紧的当下,他更需要“大三角”这个姿态,来对冲西方围堵的窒息感。

但算盘归算盘,现实很骨感。 中印边境摩擦几十年没断过,政治互信远不如中俄之间深。 印度更不愿意被西方贴上“俄罗斯盟友”的标签。 莫迪要的是左右逢源——从西方拿技术和投资,从俄罗斯买便宜能源,但绝不会把自己绑在某一方战车上。 这种三方会谈,更像是普京的战术动作,实际能抱多紧,谁心里都没底。

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不会为了帮俄罗斯补财政缺口而硬撑进口。 买多买少,只看中国自己的需求。 去年买得多是因为需要,今年买得少也是因为不需要。 普京当然希望中国能恢复到去年的采购水平,但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传统能源依赖度逐年降低,新能源、储能设备快速扩张,需求结构已经变了。 俄罗斯能卖的那些资源,未来只会越来越边缘。

这就是俄罗斯最痛的现实:它越来越依赖中国,但中国对它的依赖却在下降。 这种失衡肉眼可见,普京这次所谓“敞开心扉”的访问,背后是不得不低头的无奈。

普京这次行程安排也破例地长,足足四天。 从8月31日到9月3日,一天都没浪费:第一天参加上合峰会,第二天搞双边会谈,第三天还要出席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对习惯“快闪式外交”的普京来说,在一个国家待四天,近二十年来都罕见。 这种安排本身就在释放信号:在西方围堵下,俄罗斯把中国视为最可靠的支柱。

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毫不掩饰地说这次访问“非常罕见”。 背后意图很直接:在全世界面前证明中俄关系经得起风浪,尤其在特朗普团队炒作“联俄制中”的敏感时刻,普京这四天的行程,本身就是对美国策略的无声反击。

但外交姿态再漂亮,也变不出真金白银。 中俄贸易结构单一的问题始终没解决。 矿物原料和能源产品占俄罗斯对华出口约70%,价格一波动,整体数据就跟着抖。 卢布汇率疲软加上俄央行21%的高利率,反过来也抑制了中国汽车、机械的出口,两边都使不上劲。

俄罗斯也清楚问题所在。 工贸部官员最近公开说,中俄贸易高增长期结束了,未来增速会更温和。 俄方现在要求中方“转型”——从商品出口转向直接投资,还一口气列出了63个合作项目,总额1300亿美元,重点在远东开发。 但俄罗斯政局稳定性存疑、腐败风险高、卢布波动剧烈,这些硬伤让中国企业望而却步。

普京在出发前特意强调,要借中国的经验搞税改、减企业负担、清官僚障碍,甚至说要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投资者“创造良好环境”。 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再清楚不过。 俄罗斯需要中国的钱,但能不能拿到,主动权已不在自己手里。

所以,普京这次来中国,表面是谈合作、拉近关系,实质是救财政。 他想要的是雪中送炭,但中国能给的,大概率只是象征性的支持。 现实就是这么直白,俄罗斯得学会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