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我方牺牲5万多人,而敌方日军伤亡数字,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1937年全面抗战后,山东事务。韩复榘为谋求个人私利,竟率领八万余山东军不顾一切地溃逃,其不战而退之举,不仅令国民党众人士瞠目结舌,就连日方亦未预料到。
韩复榘
日寇的突袭令人震惊,他们迅速攻陷了邹县,并凭借其机械化作战的优势,最多仅需三天便可兵临徐州城下。然而,山东幅员辽阔,韩复榘麾下兵强马壮,即便只是做做样子,也能坚守数旬之久。
第五战区的指挥官李宗仁本可专心筹备徐州会战的战略部署,然而韩复榘的擅自撤退,却大幅缩短了中国军队的可用时间,导致半数兵力尚在途中。
距徐州更近一百多公里之遥,是进攻台儿庄的关键通道,滕县守军孤立无援,正如俗语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宗仁紧急向蒋介石请求增援,然而蒋介石因日寇在其他战场的牵制,手中部队本就捉襟见肘,实在无力再调拨额外兵力。
正当李宗仁焦急万分,满口焦灼地咒骂自己无法施展神通,将豆子变成士兵之际,一通电话突然响彻他的徐州指挥所。
李宗仁
这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改变了战局的走向,究竟它是如何影响台儿庄的战略部署的?而在台儿庄战役中,还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被人嫌弃的川军
在李宗仁的徐州指挥部里,其参谋长徐祖贻接起电话,竟意外地听到了老友白崇禧的声音。白崇禧先是简略地了解了第五战区的战局,随后便迫切地要求李宗仁亲自接听电话。
李宗仁拿起电话,白崇禧便说。:
“委员长特地叮嘱,询问你是否还有任何难题尚未解决,他承诺将竭尽所能为你提供帮助。”
李宗仁那厢叹气。
“依然是那件要事,滕县境内尚无我军精锐驻防,仅需部署一个由2至3万人组成的部队即可。务必在3日内抵达,否则敌军若趁机突袭,台儿庄与徐州均难保不失。”
滕县保卫战
白崇禧笑着说:“我掌管着一支队伍,只是担忧你未必会感兴趣。”
听闻可征召军队,李宗仁喜出望外,然而当得知是川军时,他原本洋溢的笑容瞬间消退了大半。
这支川军就是邓锡侯、孙震22集团军,昔日川军的形象在世人眼中颇为不佳,他们懒散散漫,肩扛陈旧的老式步枪,手持过时的旱烟杆。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四川的统治者刘湘挺身而出,向蒋介石请战,誓言驰骋疆场。于是,一支由三十万身着草鞋的四川子弟兵奔赴前线,奋勇杀敌。他们由于缺乏专业的特种兵编制,装备亦颇为简陋,因此被世人戏称为“叫花子军”。
一旦川军踏上征程,多疑的蒋介石便忧虑刘湘的势力可能进一步扩张,于是果断将川军拆分,将22集团军划归山西的阎锡山节制。
这支部队在山西与日军激战已达40日,损失惨重。太原陷落后,22集团军余部在撤退途中,既无粮草,又无棉衣,向司令员阎锡山请求补给,却遭婉拒。
阎锡山
正当饥寒交迫之际,众人偶遇阎锡山的晋绥军仓库,纷纷蜂拥而上,将仓库中的食物和饮品抢掠一空。阎锡山原本就对川军未能替他守护太原心怀不满,此次更是怒不可遏,气愤得跳脚大骂。
他向老蒋提交了一份报告,直言川军在抗日战场上表现不佳,扰民之事甚多,甚至表示坚决不再接纳此支部队。面对这一局面,老蒋束手无策,只得下令将22集团军调往山西邻近的第一战区,交由河南、河北地区的程潜指挥。
程潜言辞颇为委婉。“鉴于第一战区补给线之紧张,实难承担川军的庞大需求,因此,我方无法予以接纳。”
目睹川军备受轻视,身处无法施展才华的境地,即将踏上返乡之路,白崇禧便着手为川军与李宗仁搭建沟通的桥梁。
李宗仁听了白崇禧他的提议,稍作沉默后便迅速应允,并即刻要求川军火速驰援山东,因为他确实急需人手。
与此同时,全军将士均深知,身处众矢之的,几乎面临撤兵归乡的困境,却幸得第五战区李宗仁将军的庇护,方得重返山东战场,继续奋战。
众人在激昂与感激之情中,心中更是充满了不屈的斗志,他们誓要让世人见证川军的英勇无畏,若抗日事业不成,便誓不归川。
与城共存亡
实际上,在山西的那场激战中,22集团军损失惨重,所剩兵力不过万人,其下辖的41军和45军几乎全军覆没。装备方面亦属落后,士兵们手持的是锈迹斑斑的川产步枪,每人配备子弹20发,以及两枚土制手榴弹。
闻悉此情,李宗仁、邓锡侯、孙震三人立即行动,迅速拨付川军500支最新型的中正式步枪,并配套发放了充足的弹药,包括大量子弹、手榴弹,以及若干迫击炮。
1938年3月10日,邓锡侯奉命返回四川,随之孙震全面接掌了所有的军事职务。他下令122师、364旅、124师、127师进驻滕县,并委派陈离全权负责滕县的防守指挥工作。与此同时,王铭章肩负起滕县守备的重任,并担任前方总指挥一职。
士气昂扬的22集团军迈开新的步伐,正当此时,日寇在攻陷邹县之后,于向南急速推进之际,察觉到滕县周边川军的大规模动向,遂暂停攻势,静候后续部队的支援到来。
此举无疑为台儿庄的防御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3月14日的拂晓时分,滕县保卫战宣告拉开序幕。进攻滕县的敌军是矶谷廉介指挥的第10师团,该部配备了重型火炮。七十多城门紧闭,旗下战车五十辆列队,伴随其后的辅助作战飞机四十架翱翔天际,另有装甲火车两列穿梭其间,总计兵力达到四万之众。
对于日寇而言,围攻小小的滕县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而韩复榘的不战而退之先例更是为这一行动提供了先导。
因此,他们仅派遣了大约1.5万人作为主力,然而,这支队伍配备有坦克、野炮以及重型机枪等强大的火力支援。
此等装备,即便是最为精良的中央军亦难以匹敌,更遑论川军。在日寇飞机狂轰滥炸之下,濑谷支队以一万人之众,全线发起对滕县外围阵地的猛烈进攻。
日寇的炮火狂猛,连续不绝,迫使川军迫击炮不得不频繁暂停射击。川军所用的步枪,每当发射便发出咔咔的声响,子弹横飞,却难以对敌人构成有效打击。在日寇逼近阵地仅200米之际,川军方能依靠手中的步枪、大刀与手榴弹,对敌实施有效的反击,从而造成敌人伤亡。
日军进攻
显而易见,外围战场的川军损失惨重,127师周营的全体官兵壮烈殉国,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日寇的进攻,坚守了防线。
15日,狡猾的濑谷启不仅指挥部队对阵地进行正面攻势,更巧妙地派遣一支部队迂回侧翼,对滕县形成包围。
在猛烈攻势的冲击下,至黄昏时分,滕县外围阵地悉数沦陷,封锁线亦被强行突破。日寇趁机从缺口涌进,滕县局势岌岌可危。
此刻,城内可供战斗的兵力仅有2500人,此外,县内警察与保安团亦能提供约五六百人,总计不过3000人。在这场悲壮的战歌中,英勇的战士们即将展开激战。
王铭章首先将城外的41军悉数调入城内,并向全体官兵下达严令,誓与滕县同生共死。他郑重宣布,城池若在,士兵便在;城池若亡,士兵亦亡。严禁任何士兵擅自离城,违令者,必将严惩不贷。
17日,川军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当日的黎明刚刚绽放,日军便凭借山炮与野炮对县城发起猛烈的攻势。瞬间,滕县城被火焰吞噬,如同一片炼狱。
鉴于东关由团长王麟率领的两个营坚守,他们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屡次挫败了敌人对东关的进攻。无奈之下,日军只得调整战术,于午后以榴弹炮和重炮对南城墙发起了猛攻。
与此同时,二三十架飞机对南关进行密集轰炸,短短一个小时过后,南城墙已被夷为平地,遍地皆是川军战士的残肢断臂。
当夕阳的余晖洒落西方之际,王铭章向孙震发送了最后一份战况汇报:
“17日夜晚,日军的庞大部队蜂拥而入城内,我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一搏。”
通讯完毕后,即刻砸毁电台,随即下令城内各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他毅然决然地赶往西关车站,意图集结残部与敌人展开殊死一搏,却不料在行进途中,遭遇了日军突如其来的猛烈火力攻击。王铭章腹部遭受重创,他猛地栽倒在地。待卫兵将他搀扶起来,他已是气息奄奄,进气少而出气多。
王铭章将军
卫士匆匆掏出怀中的云南白药,意图让王将军服下,然而此刻,王将军已是气力全无,无法启齿,遂英勇牺牲。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滕县,仅存的数百名川军,面对主将的牺牲与日军无处不在的威胁,依然坚持战斗,未曾有一人放下武器,选择投降。
即便身受重伤,无法再战,士兵们仍会紧紧相拥,引爆手榴弹。他们宁可选择战死沙场,宁可选择以死明志,也绝不愿沦为俘虏,不愿成为亡国奴的悲剧。
直至18日午时,滕县终被攻陷,2万川军士兵中,除200余人成功突围外,其余均英勇捐躯。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为台儿庄与徐州的战事赢得了宝贵的4天半战备时机。
台儿庄敢死队
矶谷廉介率领的师团在踏过布满川军遗骸的滕县后,继续向南推进,并于18日夜间攻克了临城。
与此同时,第五战区亦迎来了增援,其中台儿庄的战局主要由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与汤恩伯的第20军团支撑。
汤将军擅长运动战,因此李宗仁将军将外围正面战场的重任交托于他。孙连仲率领的2集团军,作为久经沙场的西北劲旅,精通工事建筑。抵达台儿庄后,他们便着手加固房屋,将庄内一千余座民居悉数改造为坚固的碉堡。
尽管如此,当时我军士兵的个人素质和武器装备与敌军日本侵略者相比,差距悬殊。因此,当台儿庄战役爆发之际,战斗的进行显得尤为艰难。
3月24日,矶谷廉介师团逼近台儿庄,随即发起大规模攻势。三天后,战局进入最为艰难的阶段。台儿庄东南防线告破,中国守军遭受重创,伤亡惨重。在台儿庄内,每一座城墙都饱经弹雨,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战士们的鲜血,形势变得异常危急。
3月30日,日军的铁蹄再次踏上了台儿庄的西北隅,该地正是城内守军与城外联络的关键通道。一旦此要道被封锁,城内守军将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
当夜,守城主将、31师师长池峰城果断决策,遂组建一支由57人组成的敢死队,誓要彻底消灭西北角的日军,力图收复阵地。
在敢死队启程之际,池峰城正欲掏出厚重的银两以示重赏,不料众勇士齐声高呼:
“不要命了,还钱做什么?”
随后,这57人迅速换上了日军的军装,每人左臂均系上了白色的毛巾作为标识,手持长枪,身佩大刀,腰间挂满了手榴弹。
他们被分为六个小组,每组配备一架云梯,趁着夜幕的掩护,在炮火的喧嚣中,敏捷地潜入了西门。
57名勇士奋勇跃出掩体,目睹日军挥舞战刀斩杀,闻声即开枪射击。短短一小时内,日军60名同伴命丧黄泉,惊慌失措地溃逃。至此,57名敢死队员仅剩13人,西北角阵地遂告收复。
4月7日,我国军队毅然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在这场激战中,长期疲于奔命的日军士气低落,最终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至此,台儿庄一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何为大捷
根据台儿庄战役战后的统计数据,我国军队共有约29万人投身战场,伤亡人数约为5万。在这场激战中,22集团军、2集团军、59军以及汤恩伯军团均遭受超过一万的伤亡。相较之下,日军的伤亡人数则不足1.2万。
此战损比例的差距尤为显著,实际上,鉴于南北两线日军持续增援,徐州战场的局势亦未实现根本性的逆转。
然而,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会战中取得的胜利,迫使日军不得不调整其作战策略。须知,在此之前,日军的侵华方针是——“迅速决战”,甚至狂妄宣称将“三个月内征服中国”。。
因此,他们选择了自北向南的侵略路径,而我方则秉持着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
台儿庄战役
随着日寇的作战策略调整为由东向西推进,双方随即步入战略对峙的新阶段。在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中,我们成功捍卫了徐州的防线,为时短暂,但这为沿海的工业设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得以通过武汉向大西南迁移,从而顺利完成了武汉保卫战的战略布局。
正是由于对武汉保卫战周密的筹划,中国军队方能坚守武汉长达四个月之久,成功击败敌军二十余万,进而有效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需明白,我国军队过往在与日本侵略者的对抗中,无论是在华北、上海、南京等地的激战中,均主要采取阵地防御的策略。在此过程中,我军在单兵素质、作战技能及武器装备方面均略逊于日军。
战士们屡次奋勇争先,以血肉之躯筑起坚固的城墙,却始终未能阻止敌人前行的脚步。这种悲观与绝望的情绪长久地笼罩在国人的心头。然而,台儿庄一战的胜利,让人们意识到侵略者并非不可战胜,全国上下抗日救国的决心与信心随之激增。
血战台儿庄
不仅如此,台儿庄的胜利不仅在国际舞台上扭转了人们对中日冲突前景的预期,更显著提升了我国军队的国际声誉,为日后争取外部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恰似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对台儿庄之战的精辟评价:
“极大地挫败了敌人的士气,提振了我军的斗志,并赢得了全球的支持与声援。”
结语:
谈及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至最后一刻的中国军队,不禁让人想起宋美龄女士曾在其广播演说中的一句名言:“我国士兵日复一日,全力以赴,誓与敌人战至最后一刻,即便面临生命危险,亦毫不犹豫地选择坚守,绝不愿采取其他途径。”
在与日寇的激战中,他们宁可选择赴死,也不愿屈膝投降,这种视死如归、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将永远值得我们由衷地敬佩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