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或许懂欧洲,但它一定不懂中国。它以为掐住了中欧班列波兰这一段,就能西压欧洲,东迫东大?想多了
看一看中欧班列的运行图就明白,中国根本没有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目前稳定运行的三大主干线,西、中、东三线并进,其中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至波兰的线路只是其中之一。 往北,有经俄罗斯到波罗的海国家的通道;往南,也早有试验经中亚、里海、高加索进入南欧的路线。 这些都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布局多年的网络化运营。
波兰所控制的马拉舍维奇口岸确实重要,但绝不是唯一选择。 2022年以来,经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拉脱维亚的里加等波罗的海港口的铁路货运量明显上升。 立陶宛方面多次表示,其铁路系统有能力承接更多中欧班列货物。 白俄罗斯也在积极拓展通往波罗的海的替代路线。 这些动向表明,市场与物流的走向已在分散风险。
更让波兰没想到的是,中国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更北的地方——北极。 2023年8月,中国“新新北极熊”号集装箱船完成首次北极东北航道商业化载货航行,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直抵德国不来梅港。 这条航线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近两周时间,而且完全不经过波兰或任何中东欧国家。
北极航道的试航成功,意味着中国货物以后甚至可以不靠铁路,直接海运抵达“老欧洲”——德国、荷兰、比利时这些西欧核心消费市场。 而波兰,以及一些被戏称为“满脑子肌肉的新欧洲”国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货流绕道而行。
中国从未将物流通道仅仅视为经济问题。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是刻在中国战略思维深处的原则。 事实上,自中欧班列开行之初,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持续推动路线多样化, precisely就是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政治干扰或单点瓶颈。
机会不是没给过波兰。 作为中东欧地区的重要枢纽,波兰原本可以依托中欧班列持续扩大中转份额,提升本国物流产业与就业。 但若把过境便利当作政治筹码,企图在中国与欧盟之间待价而沽,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2021年,波兰曾以“规范市场”为名对部分中欧班列运营商施加限制,导致班列在波边境出现滞留。 中方并未公开激烈反应,但随后明显加快推动南线、北线测试班列的开行。 一些长期依赖波兰路线的货代公司也开始主动寻求其他路径。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经波兰的班列仍占相当比例,但货主和平台公司已普遍将“波兰变量”纳入供应链风险预案。 一旦波方再次出现不可预见的操作,货物完全可快速切换至其他线路。
物流行业讲究的是稳定与可控。 当一个节点被认为存在政治风险,即使它暂时畅通,货流也会自然流向更可靠的通道。 波兰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继续把经济通道当作地缘武器,最终可能失去的不仅是中国方向的货物,更是整个欧洲物流网络的信任。
中国并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公开威胁。 它只是平静地试航了新航线,拓展了新走廊,做了几十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事:为自己准备更多的选择。 而波兰,似乎还在计算自己捏着的那张牌到底有多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