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拿破仑到希特勒,为何当年都要发动对俄战争?

新闻动态 2025-10-08 01:03:45 59

俄罗斯仿佛是一块被“厄运笼罩”的土地,无论哪个人妄图一统欧洲,只要率军踏入俄罗斯境内,最终都会落得功亏一篑、身死国灭的结局。拿破仑是这样,希特勒也不例外。而俄罗斯自身,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战火冲击中,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拿破仑战争里,俄军阵亡人数超过20万;一战期间,这一数字突破225万;到了二战,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15万。

那么,俄罗斯到底有着怎样的特殊之处,为何这些人明明知道是绝境,却依然要往里面闯呢?

事实上,这种想要征服俄罗斯的“执念”,源自一个早已覆灭的古老帝国——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曾统一南欧与西欧,鼎盛时期领土横跨三大洲,疆域面积可达500万平方公里。但和同一时期汉朝皇帝“天下独尊”的观念不同,罗马帝国实际上存在两位皇帝,也就是两个“凯撒”。

罗马帝国的分裂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两部分。东罗马将都城定在君士坦丁堡,领土涵盖了如今的小亚细亚,以及中东和外高加索的部分区域;西罗马的疆域则主要集中在欧洲与北非,皇位也随之一分为二,两个罗马各自拥有了自己的皇帝。此后,欧洲便分成了两大部分,最终逐渐演变为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拉丁化”区域,以及以俄罗斯、保加利亚为代表的“希腊化”区域。

俄罗斯帝国的全盛版图

所以,别看俄罗斯四分之三的领土都处于欧洲境内——欧洲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俄罗斯一国就占据了约420万,接近一半——但在历史上,英国、法国等国家并不怎么认可这个远亲。你信奉东正教,我信仰天主教,彼此之间本就没什么交集,谁也看不起谁。直到18世纪俄国彼得大帝推行改革后,双方的交流才逐渐多了起来。

然而,这种隔阂并非轻易就能消除。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即便在现实中打得不可开交,写信时却还能维持表面的和睦,互相以兄弟相称,张口闭口都是“我的好兄弟”;可对俄国沙皇,他们却表现得十分敷衍。这种亲疏之别显而易见,以至于直到现在,人们提及欧美时,大多数人仍会把俄罗斯排除在外。因此,当发动战争时,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自然也不会对俄罗斯手下留情。

但排斥归排斥,所有人都清楚,要想统一欧洲,就必须征服俄罗斯。因为罗马帝国灭亡后,两个皇位并没有就此消失。公元962年,德国的奥托加冕称帝,名义上把西罗马的皇位纳入了自己手中;而俄国的伊凡雷帝则在1547年自立为沙皇,实际上获得了东罗马的皇位。这两方同出一脉,都自称“凯撒”,所以只有同时拿下德国和俄罗斯,才算真正统一了欧洲。俄罗斯和德国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两国的关系既亲近又充满提防。

19世纪初期的欧洲局势

一方面,一山难容二虎,一国难有二君,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统一欧洲,重现罗马帝国的辉煌;但另一方面,那时的德国四分五裂,境内遍布大小王公;俄罗斯则忙着对付奥斯曼帝国,想要收复东罗马的旧都君士坦丁堡,双方都没有多余的精力对付彼此。所以,两国之间倒也相安无事,还经常互相联姻,一致对外。甚至出现过俄国沙皇彼得三世与妻子叶卡捷琳娜大帝都是德意志人的情况,军官之间的联姻更是十分常见。这种共同进退的利益关联,在拿破仑战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拿破仑的崛起与覆灭

拿破仑是一位军事奇才,在他执政仅数年的时间里,就让一个饱受战火蹂躏的法国,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几乎统一了整个欧洲,还多次击败了反法同盟的进攻。1804年,志得意满的拿破仑决定称帝,这样一来,德国和俄罗斯两位罗马皇帝的存在,就显得有些碍眼了。于是在1806年,拿破仑强迫德国的弗朗茨二世退位,并废除了他的皇位;1812年,拿破仑又率领60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俄罗斯,废掉俄国沙皇。

可遗憾的是,俄罗斯国土面积太大,气候又过于寒冷。只要俄罗斯不选择正面决战,拿破仑的强大攻势就注定像打在棉花上一样,起不到任何效果。最终,在俄罗斯主动烧毁莫斯科、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下,拿破仑的军队一败涂地,损失超过40万人,只能狼狈撤退。而俄罗斯则与德国结成同盟,彻底摧毁了拿破仑的帝国。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既然俄罗斯和德国关系这么好,还经常一起对抗法国,那为什么后来最用力攻打俄罗斯的,却是这个“好兄弟”德国呢?这就要从“缓冲区”这个概念说起了。

欧洲地形与两国的扩张需求

德国和俄罗斯都对土地有着非同一般的“执念”,这也难怪——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公国,位于平坦开阔的东欧平原上,不仅被封锁在内陆,毫无出海口,还四面无险可守,经常遭受外敌入侵。因此,俄罗斯一直渴望获得缓冲区和出海口,为此不断向西扩张领土。

但问题在于,德国位于波德平原,同样缺乏天然屏障,东部边境更是毫无遮挡,也需要缓冲区来保障安全。所以,两国最核心的需求其实是重合的。这时,夹在两国之间的那些小国就遭殃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波兰”。

在历史上,波兰至少被瓜分过四次。1772年,后来统一德国的普鲁士与俄罗斯第一次瓜分波兰,各自夺走了波兰30%的领土和超过400万的人口;1793年,两国进行了第二次瓜分;到了1795年,更是直接将波兰彻底瓜分殆尽。一战期间,德国与俄罗斯签订的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中,也包含了将波兰交给德国的条款;至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两国更是干脆利落地再次瓜分了波兰。

苏德瓜分波兰的影响

可以说,波兰才是俄罗斯与德国之间友情的“润滑剂”。只要波兰还存在,两国就都把目标放在波兰身上,主打一个“无视波兰的存在”;可一旦波兰被瓜分殆尽,这层“润滑剂”消失,德国和俄罗斯就会开始打对方领土的主意,到那时,战争的爆发就几乎无法避免了。

德国攻打俄罗斯,似乎有着一种“上瘾”的倾向。一方面,向西进攻实在太难——细数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几十场战争,除了二战和普法战争外,德国很少能占到太大便宜,大多数时候都是陷入消耗战,打起来很容易被拖垮,比如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等。但攻打俄罗斯就不一样了:俄罗斯作战向来依赖兵力优势,采用人海战术,而德军偏偏不怕这一套,每次作战都能取得不错的战损比。比如在“坦能堡战役”中,德国仅付出2万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杀伤俄军13万人、俘虏14万人的辉煌战果。因此,德军很容易陷入“虐菜上瘾”的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深陷战争泥潭,虽然给俄军造成了巨大伤亡,最终却把自己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一战前的欧洲格局

其实说到底,俄罗斯与德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前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关系一样——表面上亲近友好,但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种文化体系,也不在同一个阵营,更不是一路人。两国关系的好坏,全看波兰和法国是否还能起到制衡作用。至于西欧的英国、法国等国家,与俄罗斯更是祖上“八竿子打不着”。所以,历史上英国、法国、德国对俄罗斯发动了那么多次战争,也就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