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架无人机暗藏民宅!第二战场令伊朗胆寒

新闻动态 2025-07-11 13:36:28 76

#图文打卡计划#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率先发起行动,对伊朗核设施实施轰炸;12天过后,交火停止,然而真正的较量才刚拉开帷幕。

在6月25日这一天,伊朗情报机构对外宣称:于全国范围内抓捕了700多名替以色列工作的间谍!令人最为震撼的是,在首都德黑兰这个地方,竟然隐匿着一万多架无人机。然而,更为严峻的问题浮现出来:这些“内鬼”究竟暗中潜藏了多长时间?

德黑兰惊雷,谁是“家贼”?

德黑兰向来因强硬的治安管理闻名。然而在2025年6月,这座中东关键城市的安全传说悄然破灭。当以色列展开为期12天的密集空袭时,伊朗打响了另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间谍清剿行动。

清查行动的结果着实让人胆战心惊:在仅仅12天的时间里,就有700多名间谍被捕。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首都竟然查获了1万多架无人机!

有人感慨道:在导弹战中获胜的伊朗,险些因“自己人”而落败。这并非间谍电影情节,而是切切实实降临的国家危机。

早在十五年之前,以色列就已悄然布局,如今问题集中显现。伊朗高层狠下决断,全方位整顿内部,隐蔽战线上的大规模肃清行动就此开启。

2025年6月13日的午夜时分,伊朗的上空突然回荡起防空警报的声响。以色列率先启动了“崛起的雄狮”军事行动,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和核设施展开了大规模空袭。在首轮行动中,数十名高级指挥官被炸死,其中包括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罕默德·巴盖里、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伊朗迅速发起反击,在连续几天里发射导弹对以色列本土实施攻击,甚至还对美军位于卡塔尔的基地展开打击,展现出“同归于尽”的坚定决心。

最终,经美国等多方从中调解,双方于6月24日达成“分阶段停火”协议,军事冲突暂时平息。不过,正当全球都认为局势趋于稳定之际,伊朗国内却刮起更为强劲的肃清风暴。

从6月13日到6月25日,伊朗情报体系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反间谍清剿行动,拉开了隐蔽战线上“第二回合”的帷幕。在这次反间谍行动里,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源自德黑兰。

伊朗情报部门于首都的多个安全地带同时开展搜捕行动,其结果令人大为震惊:仅在德黑兰这一地区,便查扣了一万多架无人机!部分无人机被藏在了民宅、工厂,甚至是医院的仓库里,多数都已设定好飞行路线,其目标正是军政要地和核设施。

以色列15年布局,伊朗全国大清洗全面展开

倘若把无人机视作“战术手段”,那么操纵这些手段的“人员”才是战略的关键所在。

在2025年6月25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公布行动战果公告,宣称此次行动一共抓捕了超过700名间谍,这些间谍里大部分和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存在直接关联。有两名被执行死刑的高级间谍,尤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穆萨伊比,过去曾任职于伊朗,是一名工作人员。由于其掌握着众多核项目的敏感资料,被摩萨德发展成了线人。他曾多次向以色列军队提供目标人物的行动动向以及敏感区域的相关情报。

穆罕默德·阿明·马赫达维·沙耶斯特,被视作摩萨德于伊朗境内“网络舆论战小组”的负责人。他借助虚假新闻以及社交媒体,在军队内部煽动分裂,还组织了实地拍摄和定点破坏活动。

面对这般深度的渗透,伊朗当局毫不迟疑。截至6月27日,清查行动依旧在持续开展,伊朗军警于吉兰省、霍尔木兹省等地区继续实施嫌疑人抓捕行动,仅27日当天就又有3人被捕。

截至目前,伊朗的反间谍工作范围已涉及至少十多个省份,覆盖了能源、科研、通信、舆论、交通等诸多重要领域。

面对这般规模巨大的间谍网络,伊朗为何直至如今才果断采取行动予以打击?

答案在6月27日英国《泰晤士报》的一则爆料里被揭晓:早在2010年,以色列便着手谋划对伊朗的军事打击行动,多年来,其情报人员已渗入伊朗导弹与核计划的核心部门。一批特工被安排渗透进科研团队、军工单位和通信后台,持续不断地开展“采集、传输、伪装、潜伏”活动。甚至预先在关键目标区域设置了“地面引导点”。

据消息人士称,在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空袭之前,内部人员已预先在多个会遭受袭击的地点安置了“GPS定位器”,这些定位器为远程导弹的精确制导充当了信标。

除此之外,以色列方面还从多年收集积累的情报里,成功确定了伊朗多名高级军事指挥官的踪迹,从而在首轮打击时实现了精确“斩首”行动。

在为期12天的战争里,这处打击点让伊朗最为震惊。此次伊朗开展的“大清算”行动,从本质来讲,是对长达十五年战略渗透实施的一次虽有延迟但极具力度的回击。

战争止于表面,较量仍在深处

当伊朗开展大规模“清除内奸”行动之际,以色列却表现得异常低调。

2025年6月27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发表声明,宣称以色列名为“崛起的雄狮”的军事行动“已顺利结束”。下达指令,着手制定下一轮针对伊朗的打击新方案。然而,和最初大肆宣扬战果的情况相比,以色列方面的态度显著转变为“审慎克制”。

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国际压力持续攀升;另一方面,伊朗采取强硬回击策略,快速实施反渗透行动,这让以色列方面大感意外。在十二天的时间里,伊朗通过无人机反击、导弹攻击、网络对抗以及对美国基地实施报复等行动,将战场拓展到多个层面,显然已不再是一个“能轻易被威胁”的国家。更需留意的是,在这一轮对间谍的清理行动结束后,伊朗的多个核设施已经重新开始运转,政府宣称“核项目会按原计划推进”。这相当于给美国和以色列传递了双重讯息:你们所破坏的是建筑物,而我们所重振的是意志。

历经这场看似仅持续12天的冲突,伊朗和以色列暂且达成停火协议,然而背后的“隐蔽战争”却依旧没有终结。这是一场不见硝烟,却同样能致命的较量。一边是以色列事先周密部署的情报渗透网络,另一边则是伊朗历经血与代价后所获得的警醒和反制手段。

十二天的枪炮轰鸣声平息了,德黑兰的网络得以恢复,街道再度呈现出车辆川流不息、行人往来不绝的热闹景象。然而在不为人知之处,伊朗安全部队依旧在深挖那些隐匿身份、蛰伏多年的“灰色群体”。

这既是一场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考验,也是情报体系的一次彻底革新。哈梅内伊表示:“我们不会向任何侵略行径低头。”当无人机仓库被发现时,这句话显得格外真切。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是谁被带走,也没有人晓得下一场爆发的不是战争的硝烟,而是信息、网络与认知层面的较量。然而能够明确的是,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役,不过才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