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芒法国厨房忙成女佣?独立人设一夜崩塌
苏芒在法国丈夫家中为十几口人忙前忙后、切菜炒菜、端盘上桌的视频一出,网友炸了——那个在国内高调宣扬独立女性的她,怎么成了外国大家庭的“全职厨娘”?
8月14日那天,苏芒在社交平台晒出这段视频。
画面里,她穿着朴素的家居服,头发随意扎起,手里刀起刀落,锅里油花四溅,动作熟练得像是干了多年家政。
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中餐,色香俱全,看得人直咽口水。
但网友的关注点并不在菜有多好吃,而是——她一个人忙活着伺候外国老公的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围坐等开饭,仿佛她是这个家唯一的“后厨”。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冷嘲热讽:“国内是大女主,国外是菲佣?”
、“独立女性只对国男,换了老外就回归家庭?”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还有人直言,这就是典型的双标——在国内高举独立旗帜,到了国外却甘心做贤妻良母,甚至有点“跪舔”的意味。
储殷的评价很直接:这种外宣等于给自己抹黑。
你在国内塑造的形象是事业型、独立、强势的女性,结果一到法国,就成了围着厨房转的家庭妇女,这落差太大了。
项立刚则更狠,他说所谓的时尚圈,本质上就是“装B混饭吃”,而如今中国时尚圈靠迎合西方混饭吃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文化自信正在崛起,这种“崇洋媚外”的姿态已经过时。
其实,争议的核心并不只是“做饭”这件事。
很多人觉得,做饭本身没错,照顾家人也没错,但问题是,你之前在公众面前塑造的,是一个不依附、不妥协、不被家庭束缚的独立女性形象。
可现实却是,你在外国丈夫的家里,承担了一个传统意义上“贤妻良母”的角色,而且是面对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忙得团团转。
这种反差,让人觉得你之前的独立宣言不过是表演。
更讽刺的是,就在8月21日,济南时装周开幕,迪尚DCCM用“泉城织梦——东方气韵的当代写意”作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中国时尚的深度与广度,强调中国时尚不必刻意迎合西方审美。
这种文化自信的姿态,与苏芒视频里那种“全情投入外国大家庭厨房”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个是主动输出自我文化,一个是看起来在迎合对方文化——这落差,难免让人唏嘘。
我看这个事,其实更像是一场人设的反噬。
公众人物的人设,就像一面镜子,平时你擦得光亮,大家看到的都是你想让他们看到的那一面。
但一旦出现一个真实的、不加滤镜的瞬间,镜子背后的灰尘就会被放大。
苏芒的视频,就是这样一个瞬间。
有人说,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她在家做饭,就否定她的独立性。
可问题是,公众对她的期待,早已被她自己塑造的形象框住了。
你可以是独立女性,也可以是贤妻良母,但如果你之前一直强调“我不为任何人牺牲自我”,那当你为一个家庭牺牲大量时间和精力时,观感就会变味。
我甚至能想象,当天的厨房里,油烟混着香气,锅铲敲击锅壁的声音此起彼伏,外面餐厅里传来家人们的笑声和交谈声。
她可能也很享受这种热闹的氛围,觉得这是另一种幸福。
但镜头之外,公众看到的却是一个“独立女王”在外国大家庭面前的“低姿态”,这就足够引发舆论的狂欢了。
截至8月22日,苏芒还没有对此事作出回应。
她是选择沉默,还是觉得没必要解释,我们不得而知。
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沉默往往会被解读成默认。
这件事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独立女性的定义,究竟是谁来定的?
是公众的期待,还是个人的选择?
如果一个女人既能在职场叱咤风云,又愿意在家为家人做一桌饭,这算不算独立?
还是说,一旦她的伴侣是外国人,这种行为就会被贴上“崇洋媚外”的标签?
或许,真正的独立,不是永远拒绝为别人付出,而是你有权选择为谁付出、在什么情况下付出,并且不被外界的眼光所左右。
但在公众人物的世界里,这种“选择权”往往会被舆论绑架。
苏芒的这段视频,可能只是她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瞬间,但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它成了击碎她人设的“铁证”。
而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形象的脆弱,还有公众对“独立女性”这一标签的苛刻要求。
我不知道苏芒会不会在未来回应这件事,也许她会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带过,也许她会用一篇长文解释自己的生活选择。
但无论如何,这场风波已经让人看清,人设不是护身符,反而可能是枷锁。
有时候,生活和人设之间的落差,不是因为你变了,而是因为你被看得太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