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要立李治继承皇位?

新闻动态 2025-08-19 01:59:17 130

公元649年,即贞观二十三年夏天,翠微宫含风殿里,大唐王朝事实上的开国皇帝李世民迎来生命的最后时刻,五月廿六日卯时,这位曾踩在兄弟血泊中登基、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在五十一岁盛年闭上了眼。

他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大唐,史书上此时的大唐王朝堪称盛世顶峰:人口从唐初的不足三百万户增长到三百八十万户左右,疆域东起辽东、西至中亚咸海,横跨万里,整个大唐万国来朝,仿佛天下太平无忧。

然而,唐朝平静的水面下,实际上则是暗流汹涌,对外方面,李世民晚年倾尽全力出征辽东却久久不能攻克,北疆突厥虽已归附,但吐蕃、高句丽、西突厥等强敌环伺,都盯着大唐这块“肥肉”。

对内方面,太子承乾谋反被废,魏王李泰夺嫡失败,更严重的是,朝中关陇集团与新兴山东力量之间的矛盾也在不停集聚,处在爆发边缘。

李世民为什么会选择“柔弱”的李治作为皇位继承人?实在是因为剩余的儿子们实在扶不起来。

长子李承乾曾为嫡长子,本来是最名正言顺的,但他脑子似乎缺根筋,疯狂模仿突厥风俗,甚至公然扬言:“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最后更是密谋逼宫未遂被废。

三子李恪则是一出生就被排除了,原因无他,因为他母亲是隋炀帝之女,就是因为这“隋炀帝外孙”的血脉成为他致命的劣势,可以说李恪从出生就被排除于储位之外。

四子李泰是学霸,他修撰《括地志》,李世民相当欣赏,结果他却恃宠而骄,竟然胁迫大臣支持自己登基,据《旧唐书》记载,李泰甚至对李世民表态:“若立我为太子,我死后定杀子传位给晋王!”李世民虽然亲手导演了“玄武门之变”,但他也是被迫的,看到儿子李泰如此残忍,李世民好像被戳到了痛处,李泰因此被贬出京。

至于其他的儿子,李祐性情暴虐,李愔荒唐愚顽,李恽奢侈无度……都不是当皇帝的料,看了一圈下来,似乎只有李治了,可是,李世民没想到的是,李治看似是妥协的选择,但恰恰是最正确的选择。

李治登基之初就以“仁孝”闻名,他对舅舅长孙无忌恭谨有加,朝堂政事常常都以他的建议为准,永徽初年,李治延续贞观时期宽松的政策,轻徭薄赋,李治在统治初期看似“佛系”,其实是为了稳固政权,避免出现动荡。

事实上,李治“仁柔”的表象下却藏着野心。永徽四年,房玄龄儿子勾结高阳公主等策划叛乱案发,李治果断授意长孙无忌彻查,最终将以房遗爱为首的宗室亲贵尽数处决,借机扫荡潜在威胁,首次显露雷霆手段。

而李治人生最关键的转折点,是在感业寺那场改变大唐命运的邂逅——迎回父皇的才人武媚娘。这绝非一般儿女情长,李治敏锐察觉到武氏的政治智慧与铁腕手段能与自己形成互补。

于是,他力排众议,立武氏为后,夫妻合力打破关陇集团垄断,两人配合默契,如臂使指,最终成大唐帝国最强搭档。

李治时代,在武则天辅佐下,大唐军事、疆域、影响力均达前所未有巅峰:

永徽六年,名将程名振、苏定方渡海直逼高丽腹地;显庆二年,苏定方万里奔袭,在伊丽水畔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十万主力;龙朔元年,波斯王子卑路斯逃亡至长安,大唐设波斯都督府于疾陵城,势力直达西亚。

总章元年,大将李勣最终攻克平壤,灭高句丽,设置安东都护府,隋炀帝、唐太宗都做不到的事,李治做到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此时的唐朝疆域“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当阿拉伯史书将唐军称为"不可阻挡的黄色风暴"时,李治正安静地在大明宫批阅奏章。这位被误解千年的帝王,用最温柔的方式挥出最凌厉的剑锋——他统治期间的大唐,是历史上唯一同时控制蒙古高原、西域、朝鲜半岛的汉人王朝。

李治的智慧正在于“柔韧”:他承继贞观遗风,巧借武后之力,包容胡汉各族,以非凡胸襟将唐朝锻造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多元帝国。他以行动宣告:真正的伟大,未必来自霹雳手段,柔韧而宽广的胸襟,同样能撑起一个辉煌盛世!

长安朱雀大街的夕阳,曾映照过太宗策马飞驰的身影,也辉映着高宗时代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