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前后对方提了一个要求,毛主席不接受,小平同志却同意了

产品展示 2025-07-10 15:44:48 106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519期。1979年1月,新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就,为改革开放事业争取到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使得新中国能够更好应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其实早在七十年代初,尼克松总统就曾应邀访问过中国,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正确决策和中美双方的努力下,中美关系已经解冻。而在两国建交前后的过程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细节,耐人寻味。

周总理面对这个细节,陷入了沉思。他决定和毛主席汇报,拿出稳妥的方案。事实证明总理的谨慎是有道理的,毛主席果然不同意美国人的要求。主席指出:不管谁来,外交原则必须坚持。周总理很认同毛主席的观点,正式回复美国方面:外宾在中国境内乘用的飞机和汽车,于情于理必须由中方提供,我国会充分保障尼克松总统的安全。

美国外交部却不依不饶,称美国总统出国访问时历来如此,到哪个国家都是这样安排的。况且“空军一号”内安装有核密码,为了国家安全,无论尼克松总统身在何方都需要随时掌握,并对国内做出指示。但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眼中,新中国的主权是第一位的,我们不是什么“其他国家”:欢迎尼克松总统来华,但必须“客随主便”,这个要求中国不能接受。

在紧张的沟通后,双方达成了最终方案:“空军一号”可以来中国,以便尼克松掌控和部署相关工作。但尼克松本人不能乘坐,而是要和周总理一起,乘总理的专机和“红旗”专车,在中国境内通行。既然周总理全程和他在一起,说明总统的安全有绝对保障。美国方面无法再反驳,表示同意。这样一来,美国人的“面子”得到照顾,新中国的原则也被维护了下来。

1979年1月两国正式建交,我国实际的领导核心已经是小平同志,中美建交后他和夫人卓琳应邀访美。而在1984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同样携夫人南希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里根总统不仅来到北京,还参观了上海、西安等地的景点和古迹。在里根来中国之前,两国的外交部门进行了“似曾相识”的沟通。美国方面又提出了派专机、专车来华的要求,只不过“空军一号”换成了相对灵活便捷的直升机,以便里根夫妇在中国各大城市间往返。

这一次,小平同志却没有像毛主席、周总理那样予以拒绝。在获悉美国外交部的的请求后,邓公略一思索,便做了指示:可以照办。这似乎有点奇怪,因为小平同志也是以坚定、强硬著称的领导人,这一特征在其军政生涯中反复体现过。为什么在里根总统来华事宜的安排上,他却没有强调“坚持外交原则”呢?

主要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我们不能思维僵化,一切要以国家利益为转移。七十年代初中美尚未建交,国际上也仍然是“两极格局”,我们希望破冰,但得首先考虑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没有尊严和独立性,即便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也会处在弱势地位。这并不是面子问题,毛主席和周总理两位伟人,思虑非常深沉。

而1984年则不同,我国正在推行改革开放国策,缩小与经济强国的差距,此时需要向世界展示包容、现代的一面;况且中美已经建交五年,友好互信求同存异才是主流。小平同志的思路和回应,应该说同样饱含深意,段位很高。这两种决策看似相反,本质上却是相同的,都是在维护新中国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