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结小额豁免政策,中国小包裹关税新政火速落地
8月29日起,所有寄往美国、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包裹将不再免税。 白宫周三宣布,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全面叫停实施多年的“最低限度免税”政策,比原计划提前近两年。 这一刀切向全球的关税新政,瞬间点燃了跨境卖家和消费者的焦虑。
通过邮政系统寄送的包裹面临二选一关税,要么按原产国关税率缴纳“从价税”,要么支付80至200美元的固定费用。 非邮政渠道(如商业快递)的包裹则需全额缴纳所有适用关税。 白宫直言,此举是为堵住“灾难性漏洞”,打击非法药物流入和关税规避行为。
政策背后是一组爆炸性数据。
2015年至2024年,美国小额免税包裹数量从1.34亿件飙升至13.6亿件,日均处理量突破400万件。 其中,亚洲低价电商货物占中国至美空运量的55%,远超2018年的5%,希音(Shein)和Temu等平台成为主力军。
影响已初现端倪。
5月初美国取消中国包裹免税后,亚洲空运量骤降10.7%。 《华尔街日报》指出,部分电商平台商品价格翻倍,用户抱怨发货延迟;多家外国品牌暂停对美发货,中小企业直接退出市场。
低收入家庭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美国消费者研究所报告显示,政策可能导致每年470亿美元损失,波及依赖低价跨境商品的群体,从服装、日用品到小型电子产品,这些生活刚需品价格全面上涨。
企业被迫紧急调整策略。
Temu加速转向美国本土仓库发货,以规避关税冲击;有鞋类品牌将库存从加拿大仓迁至美国本土,只因一双175美元的中国产运动鞋,经加拿大中转后税费高达300美元。
海关系统压力陡增。
牛津经济研究院警告:若想对所有包裹逐一清关征税,美国政府需投入数十亿美元扩增人力和系统,否则面临全国性口岸瘫痪风险。
政策反复暴露执行困境。
今年2月,特朗普曾取消免税政策,但4天后因海关无法处理海量包裹被迫恢复;4月签署针对中国的免税禁令后,5月2日才正式落地,期间遭遇企业诉讼和法律拉锯战。
白宫将“国家紧急状态”作为提速理由。
原本《大而美法案》规定2027年7月全球免税豁免失效,但特朗普以保护民众和企业为由强行提前。 同步宣布的还有对进口铜、巴西商品的关税调整,以及美韩贸易协议。
卡托研究所研究员克拉克·帕卡德犀利指出,政策表面针对中国,实则“给美国消费者涨税”。 更高的价格、更慢的物流,最终买单的是普通美国人。
唯一幸免的群体是短期旅客。
个人携带200美元以下自用物品,或接收100美元以内“私人礼品”仍可免税。 但特朗普在行政令中强调,新规覆盖“任何物品运输”,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