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叫嚣再炸伊朗,四大盟友集体沉默,中俄为何意气用事旁观?
中东的核危机,正将地区局势再次推向边缘。特朗普总统近日的军事威胁,并非一句空话,它背后是多方势力的盘算与一场复杂的外交棋局。上个月美以联手轰炸伊朗核设施,本以为能为地区降温,谁承想,伊朗外交部长一番话,反而把火药味又点燃了。
这场风波,核心在于美伊之间的“面子”和各自的战略底线。7月21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公开承认,美以的轰炸确实对伊朗核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但他话锋一转,强调铀浓缩项目从未停止,也绝不会放弃,称这关乎“民族自尊心”,还直言美军行动不过是“暂时性破坏”。
阿拉格齐这番话,听在特朗普耳朵里,无疑是“公开挑衅”。几乎就在同一天,特朗普总统在社交媒体上直接放话,威胁“如有必要,美国会再次采取打击行动”。这架势,摆明了是要延续上月美以对伊朗军事行动的强硬姿态。
嘴上说得硬,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情报机构的评估都指出,上次打击最多也就能延缓伊朗核计划几个月。这种“效果有限”的现实,显然让特朗普脸上挂不住。他随即授意五角大楼更新了军事打击计划,包括使用更具穿透力的钻地弹,目标直指伊朗的地下核设施。
这边美国动作频频,以色列也没闲着。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在此刻强硬表态,称以色列的军事目标已接近完成,并明确表示不排除再次对伊朗采取军事打击的可能性。这番言辞,无疑给美伊冲突的升级预期又添了一把火。
然而,面对美国可能进行的第二轮打击,伊朗在中东的几个“老铁”——真主党、哈马斯、伊拉克民兵组织、胡塞武装——却出奇地集体沉默了。过去它们可都是伊朗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的重要支柱,如今却未如往常般强硬发声。
这背后有各自的苦衷。真主党在黎以冲突中元气大伤;哈马斯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经持续了十个月,战斗力被严重削弱;伊拉克民兵组织则同时面临美军和本国政府的双重压力;胡塞武装更是长期遭受美英联军的打击。这些伊朗的“抵抗之弧”成员,眼下都自身难保,实在无力为伊朗提供实质性支援。
就在内外交困、盟友失声的背景下,伊朗“改革派”政府展现出令人意外的务实态度。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尽管自称在以色列“暗杀名单”上并受了伤,仍表示愿意就核问题与西方对话。7月21日,伊朗政府甚至宣布,已与英法德(E3)就核问题达成了谈判共识,计划于7月25日开启会谈。
伊朗此举,与其说是彻底放弃核计划,不如说它将核项目视为与西方谈判、解除经济制裁的一张筹码。在持续的制裁下,伊朗GDP不断下滑,通货膨胀率已飙升至40%以上,民众生活压力巨大。对伊朗政府来说,解除制裁,缓解国内民生困境,才是燃眉之急。此前,欧洲三国曾明确警告伊朗,若不重启与美国谈判,将实施更严厉的国际制裁。这也表明,欧洲在核问题上,其实是站在美国一边的。
就在伊朗宣布与欧洲谈判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22日,中国和俄罗斯却选择赴德黑兰,与伊朗举行三方会谈,专门讨论核协议问题。这一举动,被部分西方媒体解读为“冒险之举”,认为中俄此举无视了特朗普的威胁,也似乎不把美国财长此前对中俄伊石油贸易征收“二级关税”的警告放在眼里。
但中俄此行并非“意气用事”。2023年,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150亿美元,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俄罗斯与伊朗在叙利亚问题上长期协作,并且双方签署了25年全面合作协议,关系深厚。从长远战略来看,中俄此行是为了保护自身在伊朗的经济利益,更是为了维护多边主义框架下新兴国家合作机制的完整性。
伊朗已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也正在申请加入金砖国家机制。中俄此举,也是为了避免伊朗完全倒向美西方阵营,从而削弱“全球南方国家”的力量。因此,即便西方媒体认为其“冒险”,这步棋对中俄来说,却是基于长远战略考量的必要之举。
在美伊冲突升级的敏感时刻,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对美国可能再次打击伊朗的消息保持了意味深长的沉默。他们既没有公开支持,也没有明确反对。这种观望态度,反映出这些国家近年来与伊朗关系有所缓和,但在强大的美国压力下,他们更倾向于优先考虑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不愿直接卷入美伊对抗,也不愿得罪任何一方。
这种微妙的平衡,揭示了中东地区权力格局的复杂性。各国都在外部压力与自身利益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平衡点,每一次选择都牵动着地区脆弱的神经。
随着特朗普设定的8月底谈判最后期限临近,加上美以持续的军事压力,伊朗核问题的最终走向,以及中东地区的战火是否会再次燃起,依旧充满变数。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外交和军事博弈中,各方力量都在进行精密的计算,每一次落子都将影响地区乃至全球地缘政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