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歼-20战机配备碳化硅雷达1000公里探测距离或将改变空战模式

意昂体育介绍 2025-07-11 13:40:29 166

近日军迷圈网传国产主力五代机歼-20将配备碳化硅雷达,对空中目标探测距离能达到1000公里,对非隐身战机探测距离500公里,而对同代机也能具有100公里的探测距离。这个表现取决于碳化硅领先氮化镓10倍的“击穿电压”材料应用效能,至今全世界仅有中国掌握此技术。

如果说一款先进战机依靠新型机载雷达解决了“看得见和看得远”的问题,那么决定着空战胜负和制空权更加需要解决“打得到和打得着”的问题。其实早在“碳化硅”雷达消息流出前就已经有网友爆料继中国空空导弹“霹雳-15E”扬威印巴空战时,相对于空空导弹“超远程”射程的定义早已被“霹雳-17和霹雳-21”所改写。

虽然被美西方媒体普遍质疑,但至少从“碳化硅”雷达的消息面分析,综合“霹雳-15E”这款射程150公里的空空导弹能够列入外销目录等判断,具有超过400公里射程并且配备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霹雳-17”的服役和具备“双膜复合制导”技术射程达1000公里“霹雳-21”的在研传闻,似乎并不是“天马行空”吧。

何况一款战机雷达的先进性总还是要配备一款同等先进的空空导弹才能发挥出夺取制空权的绝对战力,光有1000公里的探测距离还要等人家飞入“短腿”空空导弹射程内才能攻击,似乎太有些“匪夷所思”了吧,只有对等的探测发现即打击摧毁的能力,才能够彰显一款战机的先进性吧。

其实印巴空战中的巴基斯坦空军“歼-10CE”战机+“空警-500”预警机+“霹雳-15E”空空导弹组合已经为全世界带来了“空战革命”。这还是在各种技术装备有限效能的2025年5月7日那天。而1000公里的探测+1000公里的打击又能为今后的“空中作战模式”带来什么改变呢?

还是先从“碳化硅”雷达说起,歼-20战机是一款空中优势战斗机,受制于战机空中机动性影响,机载雷达的体积不能太大,那么如果将“碳化硅”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地对空导弹搜索雷达上或是地面矩阵对空警戒雷达系统中,也就是放大雷达的体积、做大雷达发射和回收端,那么是不是要比现役雷达的性能发生几何倍叠加效能,也就是实现最大限度的早期预警甚至锁定,形成空域全覆盖的效果。

地球是圆的,圆形的直径就是雷达先期发现的极致距离,虽然受限于圆形弧度影响,但地面+大气层内+卫星的三位一体式侦测模式是不是就能实现全覆盖探测,之前受限于雷达探测距离和精度以及打击范围的性能条件限制,现在“碳化硅”的出现基本解除了限制条件,也就是说敌方飞机甚至需要通过“空中运输”的目标基本上“起飞即被探测到甚至被锁定住”。

再说歼-20这款重型空中优势战机双座版以及传闻中的“歼-36”横向布局双座版战机,其实早在前文中已经提及了“歼-36”看似是“第六代”战机其实大概率还是5.5代机,只不过更倾向于“有人隐身战机+无人战机”作战模式的应用机型,甚至是侧重“空对地打击”作战目的的机型。这样恰好“20和36”各有重点相辅相成。

打开脑洞,一架有人战机在1000公里空域内控制一架甚至数架无人战机,既能形成1000+1000的控制范围叠加效应,还能形成多频次对地打击效果和对空争夺制空权优势,再配合成倍增长的载弹量和载弹种类,不仅节省宝贵的飞行员更能实现作战形式和目标的多样化,这个战力可不是所谓现代空战模式能够比拟的,堪称“未来空战模式”吧。

各国拼命发展“五代机”的目的是“锚定”现役雷达探测距离和灵敏度实现“后知后觉”的作战效应,隐身战机气动布局和造型是为了实现“散射”雷达探测回波,隐身涂料应用是为了吸收雷达波不发生回馈,内嵌式弹仓是为了减少被探测机体面积,种种手段堪称是为了“与雷达作斗争”。

其实关注此番新款歼-20战机配备的“碳化硅”雷达,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隐藏在1000公里探测距离下针对“五代机”的100公里发现距离,这才是难能可贵的,“矛与盾”的现代具象化。

虽说100公里探测距离对于高速飞行的战机也就一分钟多点儿的时间,但是已经足够被探测、锁定、发射、摧毁了。这可是21世纪空战“高端局”所必备的“大招”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映衬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我们热爱和平,但从不惧怕战争,正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祝愿祖国继续繁荣强大昌盛!